随着荷兰队包揽了最后一个比赛日全部4项比赛的冠军,“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昨天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落幕。在为期3天的比赛中,中国、韩国、荷兰运动员在总共12个小项上展开竞争,“冰丝带”场馆也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场馆及竞赛组织的全要素过程测试。作为今年首场北京冬奥测试赛, 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的成功举办,为“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2021下半年测试赛和测试活动开了一个好头。

场馆优美冰面快

举办冬奥会测试赛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运动员们体验冬奥会场馆比赛的软硬件设施,对实际运行效果提供反馈,同时测试赛也是各国选手提前了解2022年北京冬奥场馆的好机会。这次“冰丝带”凭借自己的“高颜值”给参赛运动员们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许多人都称赞这是自己见过的最漂亮的速滑馆。

获得女子500米、1000米、1500米3项冠军的荷兰选手格雷维特说:“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场馆,整个场馆非常宏大!能在这样好的场馆里比赛,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荣幸。从我的感受来说,测试赛给了我很好的参赛体验。”出战女子1500米项目的韩国选手朴志偶说:“这几天我一直在给我的朋友们发照片,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我在北京的生活和训练,我收到了很多朋友们的点赞。”“冰丝带”是冬奥史上首个由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打造的冰面,除了制冷剂符合环保要求外,还能把冰面的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这一点对各国运动员创造好成绩很有利。韩国女选手李拏弦就将500米个人最好成绩提高了0.2秒,荷兰选手维尔达在男子1000米项目上将个人成绩提高了1秒。

防疫为重工作细

防疫工作是举办这次冬奥会测试赛的重中之重。在为期3个月的“相约北京”系列测试活动中,预计将有来自境外约2000余名运动员、随队官员和国际技术官员、计时计分专业人员陆续来华。这给防疫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也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的防疫工作进行了提前演练。

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介绍,这次结合实际将场馆根据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群的空间及流线,设立了“闭环内”“闭环外”两个圈层,分别制定了完善的防疫方案及防疫手册,做到疫情防控“一馆一策”,确保实现分区不重叠、流线不交叉、边界须严管、人员不跨区。自10月5日起,“闭环内”人员每日进行核酸检测,并对入境设备物表面和闭环内环境进行采样,全面落实消毒和环境检测等工作。“闭环外”人员每2日进行核酸检测。记者入场除了要出示前14天行程大数据绿码和新冠疫苗2针接种记录外,还要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验报告。体温检测正常后方可进入场馆。每个入口都安置了固定测温设备,其他防疫用品也一应俱全,可以远端进行实时健康监测的体温贴、用于空气环境检测的气溶胶、无害化消毒的喷雾消毒机器人等“黑科技”也投入了应用,确保了测试赛安全有序。

赛后采访环节采用了视频云采访方式,记者们通过大屏幕与运动员进行视频连线。和以往的视频采访相比,这次的摄像头更加灵活、便捷,可以实现360°的旋转,可以通过遥控完成调整。可以说无论场上、场下,还是赛前、赛后,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将赛事防疫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

丰富多彩有温暖

与今年4月“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不同,本次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新增了冰面投影系统、体育展示特种灯光等创新工作。体育展示团队中加入了来自加拿大的场馆制作人艾米和音乐总监丹尼尔,比赛开始前,全场灯光熄灭,在投影、灯光和音响的交相辉映下,冰面上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动感效果,有利于运动员很快进入状态,投入到竞赛氛围之中。炫彩的灯光、雪花和五环标识与现场蓝白相间座椅形成一幅冬日画卷。在收尾环节,灯光秀特效让“赛场冰面”出现巨大的裂缝,从深海升起了以五环颜色为基础的灯光彩带以及北京冬奥会会徽,立体3D逼真的效果让现场人员纷纷鼓掌称赞。

10月9日比赛当天,恰逢韩国选手金俊昊的生日,热心的志愿者们为他制作了电子贺卡,现场播放了中、英、韩三国语言的生日歌。赛后金俊昊表示:“这是我第一次在赛场上过生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开心的时刻。”

国家速滑馆场馆内的奥运氛围很浓郁,东侧看台新增了大面积的蓝色带桌媒体席,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提供了工作便利。新增的贵宾区座椅设计了与座椅同色的杯架,场馆内各区域座椅的材质、色系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馆内、馆外各开设了一个奥运特许商品销售点,涉及“冰丝带”场馆、速度滑冰项目的商品琳琅满目。中国邮政还在现场设立了服务站点,销售冬奥相关邮品,并安排了盖邮戳、邮寄等服务项目。

这次“冰丝带”首次迎来外籍运动员参赛,还有大量外籍竞赛组织官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观摩指导,这要求中外团队尽快磨合,共同保障赛事的顺利运行。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常务副主任周秋瑞说:中外运行团队测试赛期间协作日趋流畅,赛后我们还将持续完善服务细节,确保各项工作在明年2月北京冬奥会赛时呈现出最佳状态。

通过本次测试赛的举办,进一步检验了冬奥场馆设施、磨合运营管理、摸索办赛规律、提高办赛水平,这标志着首场北京冬奥会测试赛成功通过了“实战测试”。

(记者 陈嘉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