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济南名士”核酸检测贴纸火爆出圈,到济南市博物馆入围“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勇夺四连冠”,到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按下“快进键”……软实力已成济南新名片。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擘画了今后五年济南发展的新蓝图,清晰标定了新时代济南新的历史方位,更为济南全面提升软实力定调:“把城市软实力提升与文明城市创建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随后,“聚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上开新局”被写入济南的《政府工作报告》。济南取得抗疫斗争阶段性胜利后的首个大会,就是“提升城市软实力 创建文明典范城”动员大会。

近日济南印发的《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 创建文明典范城”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更加清晰的阐释: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高水平践行、服务和保障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打造链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节点、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推动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崛起成势、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是新时代济南迈向更高发展阶段,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实现发展新突破、开创发展新局面,带动城市能级全方位、更高层次、更可持续提升,加快打造“六个现代化强省会”,率先建成比较成熟、定型、系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样板的战略选择;是优化城市治理效能,提升民生幸福体验,打造强大要素吸附力和人才吸引力,让城市更有魅力和活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智慧化、绿色化省会城市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弘扬济南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市精神,展现城市文明底色、人文底蕴,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为城市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应有之义。

济南软实力背后有“硬”支撑。这种“硬”支撑体现在战略红利交汇叠加、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科技创新实力雄厚、数字赋能势头强劲、人才保障基础坚实、金融服务优势突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生态宜居优化提升、人文环境厚重淳朴等方面。

过去5年,济南综合实力实现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跨越5个千亿大关,2021年达到11432.2亿元,位次提升至全国城市第18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拉开了济南的城市发展空间,让济南具备了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的基础条件;15家“中科系”院所落户,济南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四年名列全省第一;“拿地即开工”、成立全国省会城市首个市级企业服务中心等创新举措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链上自贸等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淬炼出济南人厚重淳朴的精气神。民国时期作家梁容若在《我看大明湖》中深情地写道:“山东人在厚重里有潇洒,在纯朴里有灵秀,在平凡里有器用,接触得越久,越能发现心灵的美。大明湖正是山东人的象征。”

提升城市软实力,让济南成为“近悦远来之城”——济南人引以为傲,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

提升城市软实力,必须坚持“人人都是软实力”的理念,让人与人美美与共、人与城相互成就,凝聚起全面发动、全域联动、全民行动的强大合力。同时,也要让人成为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受益者。

为此,济南将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建设红色资源影像馆;加快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打造“博物馆之城”;规划建设国际一流的泉水博物馆,打造独一无二的世界泉水公园城市;积极打造诗城词都、曲山艺海、书香济南、海右文艺等文化品牌,设立“新黄河文学奖”;开展趵突泉泉群、百脉泉泉群、白泉泉群等166处历代七十二名泉景观提升工作,加快实施明府城、老商埠、上新街、洪家楼等片区保护建设;建设济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设立驻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化基地,打造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济南);优化完善“爱山东·泉城办”APP功能,力争接入应用服务达到2000项;建设改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8个,在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中央商务区统筹布局一批公共文化馆群,新建泉城书房、泉城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40处以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