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0元可买10万份简历”的新闻成为了网上热议的话题。简历因内容详细而全面成为了不法分子的“香饽饽”,加上求职者电话更容易打通,好友申请也更容易通过,因而成为了个人隐私泄露的主要领域之一。
在求职领域,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既避免了求职者的盲目奔波,又提高了招聘单位的工作效率。原本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却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了有利可图的“生意”。据调查发现,目前知名求职网站一手简历每条1.8-2.5元,二手简历每条0.8-1.5元,其他网站每条价格0.6-1元,至于“二手的”,更是出现了“40元可买10万份”的情况。这种网上简历售卖目前已形成“一条龙”产业链,使众多求职者掉进信息泄露“陷阱”。
简历被卖,首先就要查找源头。现在有些不法分子在招聘网站上注册了“空壳”公司,以此“套取”求职者的简历。但这种做法获得的简历毕竟有限,因而更多的不法分子是通过“黑客”以及招聘平台员工中的“内鬼”,来取得大量个人资料,这成为简历泄露的主要渠道。
加强简历的隐私保护需要建立多层防线,构建更为严密的监管体系。招聘网站是保护用户隐私信息的第一责任人,除了要加强对于招聘单位的资质审核之外,还不能过度收集用户“非必须”的隐私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内部管理,堵住信息泄露的渠道。
以谋取商业利益出售个人简历的,是明显的侵权行为。虽然《刑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都有关于保护个人隐私、相关企业平台不得违法侵犯的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已列入立法规划,但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更多的侵权案件受到刑罚的主要是盗取隐私信息的个人,而对于招聘网站来说,基本上不用承担什么责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不作为。
保护隐私安全,不仅需要个人提高隐私保护的意识,在提交简历等信息的时候,到正规的招聘网站,更需要有关部门不断强化监管,消除招聘网站在用户信息管理的责任盲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才能有效抑制隐私泄露的风险,还求职者一个安全的求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