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公开曝光8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问题。

在课堂上歧视、侮辱学生,诱导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体罚学生……这些涉事教师和相关责任人均受到严肃处理,部分被调离教师岗位、撤销教师资格、取消评优,再次传递出有关部门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的坚决态度。

三尺讲台,春风化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之外,教师是陪伴、教导其健康成长的重要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人生之幸,莫过于在学生时代遇到几位好老师。反过来说,一个不称职甚至有违师德的老师,给孩子带来的阴影和伤害也是难以估量的。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魂。

教师一旦“失德”,不管其教学水平再高、学术造诣再深,也绝不是一名称职合格的好老师。一名合格的好老师,应树立底线意识,时刻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警醒自己,涵养高尚师德,牢记从事教育事业的初心,担负起立德育人的重任。

不让“师德”变“失德”,教育部门和学校是第一责任人,必须坚决执行师德师风铁律,主动出击、及时处置教师失德问题,坚决将“害群之马”清除出教师队伍。

除了对已曝光的师德失范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更要将监督管理的端口前移。教育部通报的典型案例中,不仅失德教师本人受到惩处,学校校长、主要负责人等作为相关责任人,也被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责令书面检查等处分。这种“连带追责”,有助于倒逼学校把好新入职教师师德关和日常师德监督关,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生态。

不让“师德”变“失德”,离不开严管,还需要厚爱。

要进一步强化“教书育人,师德为先”的教师评价导向,加大对师德崇高者的奖励表彰力度,让十项准则真正成为全体教师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时还应更好地保障教师收入待遇,让教师能够心无旁骛地一心扑在教学主业上,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巩固师德师风建设成果,更好呵护良好教育生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