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若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白领”“蓝领”其实哪样都做不好,反之,练就一手过硬的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加速培养技能人才,关键是要让职业教育的含金量、技能人才的好前途,经得起公众审视和社会检验,进而改变社会成见。

近期,“北京中考实行五五分流,禁止复读”的谣言在家长圈流传。市教委已辟谣澄清:北京高中学位相对充足,普职比例一直控制在“6∶4”或“7∶3”;此外,中职也绝非“断头路”,通过“3+2”、贯通培养、单考单招等多种方式,职校生也能转段升学。可以说,在现有教育资源下,不同成绩、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自主选择成长路径,都有多重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一则谣言搅得人心惶惶,除了被焦虑裹挟外,也反映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中国人普遍有“学历情结”,家长们一般把孩子升入普高,接着考大学视为“正途”,职业教育则被当作“退而求其次”“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此背景下,看到“一半孩子要去读中职”,很多人自然沉不住气了。

“上职校就是成绩差”“上职校就会没前途”?刻板印象的背后有着多重误解。实际上,随着中国产业升级迈向制造强国,目前的就业市场中,技能人才其实相当抢手,由于巨大缺口的存在,“开出数十万上百万年薪哄抢高级技工”的新闻屡见报端,其工作日常也并非老一辈人心中“灰头土脸”“汗流浃背”的单一形象。此外,为培养技能人才,国家层面动作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大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打破职称评定壁垒等等,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显而易见。这样的时代红利,其实丰富了个人的教育选择、职业选择。毕竟,孩子们的兴趣和专长各有不同,所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有人是“学术派”,有人就是“动手派”。说一千道一万,若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白领”“蓝领”其实哪样都做不好,反之,练就一手过硬的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道理很简单。当然,一些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误解,除了刻板印象,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院校时时领风气之先,精准对接技术前沿,也有的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还慢半拍,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尽管薪酬待遇一路看涨,但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还有不少梗阻,未能获得和贡献与收入相匹配的职业尊荣。就拿评职称为例,相关部门已明确,“蓝领”也能评正高级职称,但确有符合条件的“大国工匠”被企业一句“没有先例”噎了回去。对技能工种存在上升“天花板”的担忧,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求学选择。

人们的观念往往源自过往的经验和亲历的现实。加速培养技能人才,关键是要让职业教育的含金量、技能人才的好前途,经得起公众审视和社会检验,进而改变社会成见。职业教育是注重实操的技能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这决定了办好职业教育,必须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方向,把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让学生掌握契合市场需求的真本事。比如,北京许多职业学院专门为合作企业培养“高级定制蓝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双师、联合培养,颇受好评。还要看到,高级技能人才同样需要理论基础,这个意义上,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渠道。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框框被打破,不少学生大呼“心动”。事实证明,努力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就能大大增强,为技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今天,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跑道上全力奔跑,正是呼唤一批技能人才大干一场的时候。“人人出彩、技能强国”,教育提“质”是第一步,社会、企业也要多给技能人才“贴金”。现实中,有人拧螺丝“拧”成了全国劳模,有人操控机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认清新的社会现实,企业等用人单位更要敢于迈开步子,以“匠薪”守护“匠心”,以“向上走”回报“埋头干”,提升技术工人的获得感、自豪感。以长远目光来看,当技能人才更有职业尊荣,从企业到地方都是受益者。

一段时间以来,已经有大学生放弃高校转向职校就读的案例,凭借着一身“绝技”,把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个人的选择,亦是时代的潮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两手都抓好,才能让每个人的兴趣与才华都找到施展的空间。

(记者:晁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