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从顶层设计到全面实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性工程。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已成为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这一宏大工程需要多元市场工具的协同发力,而期货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隐形建筑师”。

  期货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抓手。

  期货市场是价格发现的“晴雨表”,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价值共识的基础。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为例,其价格已成为国内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国内铜企的现货交易几乎全部参照期货价格加减升贴水进行定价。这种基于期货的统一计价方式,有效消除了地域性价格差异,使“一物一价”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实现。

  期货市场是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为跨区域、跨周期的大规模交易提供了稳定性保障。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必然伴随着交易半径的扩大和产业链的深度整合,这也意味着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风险。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恰好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

  期货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智能中枢,引导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优化布局。期货价格反映的不仅是当前供需状况,也包含了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预期,这种信号能够引导市场、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实现高效配置。比如,果农通过期货价格信号,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种植结构和销售策略;经销商能够科学制订收购、储存和销售计划。这种基于统一价格信号的资源配置机制,使陕西、山东等产区的苹果产业得以协调发展,避免了区域性过剩或短缺。

  期货市场是制度统一的实践平台,为全国市场规则一体化提供了试验场。期货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标准化、法治化的市场,其合约设计、交易规则、结算制度等都具有全国统一性。更重要的是,期货市场的发展倒逼现货市场在质量标准、信用体系、物流配送等方面的标准化进程。比如,螺纹钢期货促进了钢铁行业质量标准的统一;原油期货推动了仓储、检验等配套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这种“以期货带动现货”的标准化进程,正是打破市场分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一环。

  当然,期货市场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品种的流动性不足、实体企业参与度不高、区域间市场发展水平差异等问题仍然存在。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期货品种体系,特别是增加与民生相关的农产品、能源等品种;优化市场参与者结构,鼓励更多实体企业合理利用期货工具;加强市场培育力度,缩小不同地区在期货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是简单的物理连接,而是深层次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期货市场以其独特的市场功能和制度优势,正在从价值共识形成、风险管理提供、资源配置优化和市场规则统一等多个维度,悄然架设起连接全国市场的无形桥梁。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它必将在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关键基础设施。这或许是现代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诠释。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