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端午假期,年轻人会选择如何度假?


(相关资料图)

来自小红书的搜索统计显示,关于端午假期的热门搜索前十里,“端午游园会”“端午市集”名列其中。而在热门话题中,“周末citywalk”“路边风景”占据前两位。

近年来,各类夜市、市集、游园会等活动受到不少年轻人青睐,特别是涉及潮流文化、国风国潮、手工慢生活等主题。不过一些市集爱好者发现,随着此类活动流行,过多商业因素介入,让游园会、市集变味,提出“游园会、市集还是需要更多文化元素来支撑”。

主打一个氛围感

上海的游园会、市集有多卷?据不完全统计,仅端午小长假期间,就有愚园路上的“正经愚乐园”、新天地的“新天地碰头,农夫有花头”、黑石公寓的“无所市集”、思南公馆的“思南夜派对”、武定路的“ITO交换市集”等多场活动,涉及音乐、阅读、游戏、中古商品等多个类别。此外,苏州、杭州等城市也有多场市集,不少年轻人选择穿梭于长三角“赶集”。

据了解,部分游园会、市集采取门票制,参与的年轻人需要付费买票后才能入内消费,为何他们还乐此不疲?

“我选择的游园会、市集大多是带主题性的,网罗上海周边乃至全国各地的同好来‘练摊’,要看他们的新作品,当然值得花一张门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喜欢各类奇特玩具和哥特风格的市民邱渝就参加了一场“暗黑”市集,地点在1933老场坊。“来参加的人不少都打扮成哥特风,摊主们带来的也都是奇怪的绘画、玩偶、陶瓷制品,比如长了一只眼睛的披风、中国龙的骨架等。”邱渝说自己像“老鼠掉入米缸”,“如果不是市集这种形式,在上海这么大的城市恐怕很难齐聚这么多同好”。

今年端午期间将继续在苏州举办的“本色市集”则以“美术馆+市集”的方式,主打手工艺人和生活方式,有爱好者一看到美术馆公众号发布市集消息立即抢票。从事设计工作的陆炜和朋友去过两次,以手工为主的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还在这里找到寻觅已久的“鱼灯”和油纸伞,而更吸引她的则是小桥流水、灯光树影,“主打就是一个氛围感”。

复合跨界成趋势

各类游园会、市集风生水起,是年轻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向往,也是旅行需求的变化。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端午假期旅游人次有望突破2019年同期水平,达1亿人次。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游客循环和交互流动较为明显,主要客源城市周边将形成“3小时黄金旅游圈”。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人们的旅游体验不断迭代升级:1.0阶段,游客以欣赏风景、参观名胜古迹为主,旅游业高度依赖于资源;2.0阶段,游客有了个性化需求,带来多元化体验方式,于是出现各类“打卡点”“网红店”;如今的3.0阶段,则是“泛旅游”时代,“复合”“跨界”成为新趋势。从事旅游业的孙先生表示,“如今为了一个展览、一场演出、一部电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游并不少见”。

独特的文化属性

对许多在市集上“练摊”的年轻人来说,市集也给了他们成本较低的亮相机会。尽管摊主也要缴纳设摊费用,但相比大型展览或店租,这笔开销不算高。

在景德镇从事陶瓷工作多年的手艺人杜女士近两年开始参与市集,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对创作者和手工艺人友好的平台:“我是一个‘社恐’,主题市集来的多是爱好者,交流起来更心安。”

曾在电商平台工作的袁葳发现,市集上几乎所有摊点都会摆出二维码,很多人有自己的网店,“如今网店浩如烟海,如果不是市集很难被看到”。杜女士没有网店,但她会在市集上跟那些投缘的购买者互换微信。她坦言不是每次“出摊”都能覆盖成本,但每次参与市集更像“朋友见面”,让消费者和创作者更容易联结。

有竞争力的市集必然有独特的文化属性。消费者不傻,能感觉到是聚合内容还是圈快钱。邱渝说,“希望更多有个性有内涵的游园会、市集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