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安徽省低空空域航线划设方案》日前正式获批,一举斩获30个低空空域与27条低空航线,同比分别增长43%和50%,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为安徽低空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低空空域、低空产业和低空经济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低空空域作为最为基础的资源,就像土地之于农业生产,是低空产业得以运行的必要前提,其合理规划与开放程度,决定了低空产业的发展空间。低空产业则是低空经济的核心构成,涵盖航空制造、通航运营、航空旅游等多元领域,通过自身发展壮大,有力推动低空经济走向繁荣。低空经济则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整合了低空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与协同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生态系统。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低空经济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兴领域,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赛道。从顶层设计来看,自2021年“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相关利好政策持续出台。2024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为低空经济发展绘制了蓝图。各地纷纷响应,出台各类支持政策,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安徽此次方案获批,正是在这股政策东风下,抢占发展先机。
2024年,我国新增通航企业145家、通用机场26个,无人驾驶航空器型号合格证6个,实名登记无人机新增110.3万架,无人机运营单位超2万家,飞行时长同比增长15%。预计2025年,全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2035年有望飙升至3.5万亿元。而在全国低空经济的竞技场上,安徽一路向前:全省通航产业联盟集结129家成员单位。肥东白龙等通用机场相继运营,滁州明光通用机场建成竣工,“芜湖楚王城”成为全国首个按A1类通用机场标准建设的航空飞行营地。
科技创新是安徽低空经济发展的“最强引擎”,也是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关键。全省通过产学研合作,在航空材料研发、飞行器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在产业发展上,注重完善提升产业链,引进先进航空制造企业,带动本地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同时拓展通用航空运营服务的多元业务领域,提升产业附加值。
如今,低空经济已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力量。在物流领域,合肥开通两条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配送快餐、点心等商品;安庆(岳西)首条“云上邮路”开通,运输时间缩短300%以上,成本节省150%以上。在医疗领域,合肥25条无人机“空中送血”航线,20分钟内可达20余个院区,大大提高急救效率。在旅游领域,开辟合肥—芜湖、芜湖—黄山等低空旅游航线,让游客从空中领略徽风皖韵。此外,无人机在农林植保领域大显身手,全省2024年保有量达25.1万架,作业面积26.7亿亩次,有效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eVTOL等航空器有望普及,成为大众出行新选择。低空观光旅游将让城市与自然风光以全新视角展现,低空物流将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城市空中交通网络的完善将极大缓解地面拥堵问题。当低空出行成为日常,城市的脉络将被重新定义,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将被重新丈量。
低空经济将飞向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安徽低空经济亦将腾空而起,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从空域拓展到产业集聚,从技术创新到应用普及,我们在低空经济万亿赛道上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 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