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恰逢河南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营5周年的特殊节点,郑、汴、洛3个片区纷纷亮出“成绩单”、晒出“新蓝图”。其中,面向新的5年,洛阳片区提出力争“推动片区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带给人更多遐想。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贸区的本质是贸易自由,核心是制度创新。以自贸区为平台和抓手,不断推动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一大落脚点就是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充足的“阳光雨露”。聚焦高水平建设自贸区2.0版,省委反复要求“加强产业培育”,市委明确提出“打造风口产业主战场”,正是将其打造为对外开放新高地、产业发展新高地。
回望过去5年,从以“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进窗口服务集成、助力企业高效落户,到以政策链、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提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再到累计进驻各类市场主体3.67万家,培育创新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共近1800家……一项项改革成果、一组组运营数据,展示了洛阳片区在促进产业发展上的突出作用。但对比更高水平自贸区,对标省市新期待,对照自身在全市产业发展中的贡献比重,我们的步子还慢了点、小了点。企业有数量但少规模、产业有龙头但缺集群,主攻方向不明、整体能级偏低等,也都是不争的事实。
基础是那么好,资源是那么多,支持是那么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自贸区,理应成为产业发展排头兵。今天,洛阳正凝心聚力抓产业,更需自贸区冲锋陷阵。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改”的精度,将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基于企业需求精准设计改革任务;更加注重“引”的力度,用足用活政策红利,更好释放自贸区之于市场主体的虹吸效应;更加注重“育”的深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更优生态滋养产业成长。唯如此,洛阳片区这片26.66平方公里的土地,才能成为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