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胶着”“不确定”“危险”——这些是11月3日美国大选日所展现出的关键词。与绝大部分美国主流民调此前预测不同的是,广为看好的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并没有迅速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而被认为“取胜机会很小”的现任总统特朗普却一路拿下佛罗里达、俄亥俄等关键摇摆州,并在佐治亚和北卡罗来纳取得领先。
为何拜登未能迅速取胜?民调再次错了么?
截至美国时间4日早上7时,尽管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和密歇根三个关键摇摆州的票数还未公布,到底谁是胜利者还在“难产之中”,但两位总统候选人却均已表态,认为胜利在自己一方。
中国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认为,拜登没有像此前很多人预想的那样迅速“大胜”,是因为比起疫情,很多美国基层选民更加关注经济,而一向在美国有巨大基础的保守主义也更加抬头。此外,民主党并未提出更多吸引人的政策也是原因之一。他同时认为,“特朗普对民众情绪的把握,看起来比搞专业民调的人强”。
不过,美国克里斯托弗纽波特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孙太一认为,当前已经锁定结果的各州基本都在民调的误差范围之内,并不意外。“摇摆州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可能摇摆,只不过佛罗里达州摆向了特朗普,而亚利桑那州摆向了拜登”,他分析认为,现在悬而未决的三个摇摆州将对最终谁能获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目前三州还不能锁定谁会取胜。
美国时间4日凌晨,特朗普宣称将前往美国最高法院,要求所有投票停止。不过现在尚不清楚共和党是否会将此付诸实践。不过,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的这一表态加剧了美国社会的不稳定性和选举的不明朗性,也意味着接下来两党很可能会为大选结果扯皮不断,走向诉讼的风险不可小觑。
特朗普的“铁盘”比很多人预想的更加坚实
2020年这场超出人们预料的、胶着而漫长的美国的大选,折射出美国社会怎样的政治光谱图景?
李海东对记者表示,无论本届大选最终结果如何,现在的数据都已清晰地透出一个信号:特朗普在美国社会中的“基本盘”比很多人预想的更加坚实。
特朗普的“铁盘”到底是怎样的美国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很多人的眼中,特朗普“铁粉”的经典形象是美国南部红州的“红脖子”——开着皮卡,扛着半自动步枪,讨厌移民和少数族裔,想把什么族裔都赶回老家。
然而,如果仅仅这样简单化地勾画特朗普的“基本盘”,并不能反映一副真实而全面的美国政治图景。在居住在传统“红州”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的国际时政记者刘文看来,很多特朗普支持者的想法很单纯,尤其是一些属于“中产阶级”的选民,“他们就是希望口袋里的钱多一些,不喜欢交税,也不喜欢大政府,所以对民主党主张的高福利、高税收政策不感冒。一些小生意者也比较支持特朗普。”
在刘文的观察中,这些人很多也是善良的人,平时也会帮助邻居老人,也会去做义工,“说自私也谈不上,但就是不希望交税去改善穷人的境况。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他们通常是‘沉默的特朗普支持者’。比如我常去的健身房的老板就是其中之一,他平常不爱聊政治,只是偶尔谈及攒下的钱不多,如果交税更多,就不够女儿上好的私立学校了。”
“这些人像是特朗普‘美国优先’主义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她这样形容称,“就是我只要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就好了,至于街上墙角里那些无家可归的非洲裔,不在我们的考虑之中。”
然而,尽管很多特朗普的支持者反对加税改变美国的贫富差距,但造成美国今日政治图谱割裂、特朗普“铁盘”扩大的一大原因,却很可能正是美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美国的政治光谱正在日益向民粹化趋近,平民主义思潮正在美国大行其道,尤其是中西部农业州人口与东西海岸大城市中精英阶层的割裂正在愈演愈烈。”李海东这样分析认为。
“从目前投票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美国基层民众比起疫情,更加关心经济和就业,而身份认同、平权等议题则更靠后。而精英阶层对这部分诉求的认知和关注,似乎仍然远远不足。而当特朗普提出经济民族主义、减税等政策,提出给大量基层白人尊重感时,这部分民众很容易被他所吸引。”他这样认为。
然而,在这名美国事务专家看来,特朗普只是一个“假平民主义者”和“真资本家”,他的政策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表面上代表平民,但真正最受益的却是大公司和富人。在过去四年中,基层白人的收入有一定提升,但美国的社会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并未出现好转。只是特朗普极强、极感性的个人魅力,让许多美国民众没能理性地看到这一点。
远远尚未终结的“特朗普主义”
尽管特朗普能否连任仍有悬念,但几乎所有政治分析人士都秉持同一个观点:无论特朗普本人能否再次入主白宫,他所执政的四年已深深改变甚至重塑了美国,而他所开启的“特朗普主义”——有人称之为“后自由主义时代”和“后全球化时代”——都远未终结。
“撕裂”,在国际关系学院校长助理、国际政治系主任达巍眼中,这是特朗普四年带给美国最大的改变。“这种撕裂不仅体现在阶层上,也在族裔上,地理上,价值取向上。”达巍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个最具体的表现是,两党阵营变得更加固化,支持特朗普的总在支持特朗普,反对特朗普的则总在反对特朗普。
“撕裂是造成特朗普上台的原因之一,但这四年来,特朗普并没有能够弥合这道伤痕,而且由于他的个人执政风格,这种撕裂反而显得更加严重。”他这样形容道。
而孙太一则认为,特朗过去执政的四年,给美国社会带来的一大改变体现在,美国的信息环境已经出现“双循环”,特朗普和拜登支持者所接受的信息渠道各自独立,互无交集。“这就使得疫情、经济、种族等各种议题哪怕对美国造成了巨大挑战,但却对特朗普的受众影响甚微。”他表示,特朗普在以构建主义执政,以对自己有利的叙述方式构建现实。“这种双方更为分化,且各自阵营更为固化的情况正在成型。”
倘若特朗普不再担任总统,美国社会的裂痕是否可以弥合?路透社在11月2日的报道中援引一位心理治疗师的话称,“不幸的是,我认为国家康复并不像更换总统那么容易。”
特朗普带给美国的另一个巨大改变是使美国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领导者转向了经济民族主义和“美国优先”。而即使拜登获胜,这一趋势恐怕也不会容易逆转。
多名美国问题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全球化的大潮下,美国的富人正越来越富,穷人却越来越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由贸易”等理念已逐渐在美国变得越来越“政治不正确”。即使是曾经构建TPP的民主党今天重新上台,也未必下得了重回TPP的决心。
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郑永年今年初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曾从更广阔的视角形容过这一趋势:“以往国际关系的基石正在慢慢消解。资本可以在全球流动,知识可以在全球流动,精英可以全球流动;但老百姓不能自由流动,贫困无法流动,政治权力更无法流动,所以各国主权势必日益强化,民粹主义会日益高涨。这一挑战现在还没有解决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还有特朗普对美国政坛的悄然影响:一些共和党议员候选人已开始仿效特朗普的“成功”道路,拥抱民粹化的言谈和政策风格,并试图依靠社交媒体而非传统政党在美国政坛中崛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培育”特朗普的美国政治土壤还在,四年后,共和党未必不会再出现一个特朗普,“甚至民主党也可能诞生一个特朗普”。
“‘特朗普主义’还会继续并长期在美国存在,问题只是主流社会的聚光灯会不会聚焦在这一现象上而已。”李海东这样形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