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12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传达出这样的信息。

当前,全省全国文化先进县(先进单位)达到40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4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8个,居全国前列;各类博物馆达到603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11处,均居全国第一位;世界遗产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3项,居全国第二位。全省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1200余家,其中5A级景区12家,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六位;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达到8个,数量全国第一。2019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9.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1万亿元,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五位。

艺术精品成果丰硕

据介绍,我省艺术精品创作迎来由“高原”向“高峰”跨越的新时期。五年来,成功推出了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吕剧《大河开凌》、话剧《孔子》、京剧《奇袭白虎团》(复排)等一批精品剧目,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我省获得1项“文华大奖”,2项“群星奖”,创非主办省份最佳成绩。美术创作成绩斐然,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我省荣获2金1银2铜的历史最高纪录,金奖数并列全国第一。

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别达到154个、157个,建成数量和上等级率均居全国前列。2015年-2019年,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3.6亿元,连续五年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予以扶持。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提前完成文化扶贫任务。“旅游厕所革命”成效显著,全省新建、改建旅游厕所累计完成2.1万座,建设数量全国第一。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发布会披露,我省高标准编制《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积极对接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文化工程。强化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支撑,大力实施“文化+”“旅游+”,积极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旅游演艺等文化旅游业态,推动创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注重发挥大项目、大景区、大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文旅产业规模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涌现出尼山圣境、东方影都、齐河博物馆群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

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被列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以来,全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已竣工698个,完成投资4648.7亿元。截至2019年底,山东3208个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业人员45.1万人,资产总计达到6872.8亿元,增长3.2%;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454.7亿元,营业利润165.1亿元。

对外合作方面,“十三五”期间,我省共派出72批960人次赴56个国家和地区的82个城市参加“欢乐春节”活动,涵盖演出、展览、庙会、广场巡游、非遗互动、讲座论坛等多种类型。实施孔子文化和旅游使者计划,在海外重点客源市场发展孔子旅游专家2900余名。

注重用好新媒体平台宣传展示品牌形象,全国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指数截至目前共发布7期,我省5次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举办全省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对在全球提升“好客山东”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惠民消费券拉动经济增长

据介绍,我省精心培育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目前已经连续四年举办,成为全国开展范围最大、参与主体最多、消费者分布最广的文旅消费促进活动。

四年来,省、市、县三级共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4.74亿元,直接拉动消费超过23.52亿元,参与企业14778家,上线文旅产品及服务43万余件,筹划开展六大系列46783项主题活动,累计参与群众8.7亿人次,间接带动消费505.06亿元。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文旅行业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况下,第四届消费季于4月25日提前启动,充分发挥文旅融合优势,在原有文创产品、文艺演出、工艺美术品、文创互动体验等20余个补贴领域的基础上,将旅游景区、特色旅游路线、旅游演艺等都纳入惠民补贴范围。策划开展“乐游齐鲁、乐赏齐鲁、乐享齐鲁、乐购齐鲁、乐活齐鲁、乐智齐鲁”六大板块及8793项主题活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