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条名为#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加班#的微博话题,凭借将近3亿次的阅读量和数万条相关讨论登上热搜榜单。点开话题,可以看到不少博主针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然而,当我看到这个话题时,第一反应和这些博主有些不同。相比于一本正经地思考“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加班”,我想反问的是:有什么证据证明,不同年龄群体对加班的真实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加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问得似乎有些多余——加班指的当然是法定工时以外的工作时间。然而,对那些困惑于“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加班”的人而言,他们显然对这个答案缺乏清醒认识。只有在雇主把加班当成员工天经地义的“义务”时,他们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你不愿意透支自己的健康超时工作?为什么你不愿意把全副身心都奉献给上班?

近两年来,与加班有关的社会讨论,确实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996”“007”“大小周”等关键词频频成为社会焦点。年轻人在网民中占有较高比例,又长于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因此,才会有一部分人出于直觉,觉得“年轻人不爱加班”。

每个劳动者都希望保障充足的休息,拥有适当的闲暇。自打互联网普及,一代代网民创作了不知道多少吐槽不合理加班的段子,谈起不合理的过度加班给职场人身心健康带来的损害,各行业、各年龄层的“打工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会。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加班问题并没有像今天一样,在舆论场上产生普遍而强烈的不满。这并非是因为过去的劳动者“更爱加班”,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作出不同选择的自主权。今天的年轻人看起来更加“不爱加班”,不是因为他们比上一代人娇贵或是脆弱,而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了更多选择机会,从而获得了批评不合理加班现象的底气。而且,社交网络的兴起,也让年轻人的表达权和倾诉欲得到彰显。

如果不加班也能保住工作、拿到合理酬劳,恐怕不会有多少人愿意拿自己的身体去填老板的“战线”。就算是依法结算加班费的有偿加班,劳动者得到的也不过是他们损失休息时间应得的补偿,而不是什么额外的“赚头”。舆论没有任何理由把权利意识高涨的年轻人和前几代劳动者对立起来。从本质上看,老一辈也好,新一代也罢,在严格落实劳动法、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这件事上,大家的主张是一致的。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许多以前人们无暇顾及的社会问题,都逐渐转变成了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加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此,与其去问年轻人“你们为什么不爱加班”,不如问问雇主和社会“如何消除不合理的加班现象”——这才是真正值得登上热搜的问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