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优良级别天数276天;今年将深度减排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

2020年北京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为38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6天,其中一级优天数为106天。全年严重污染日为零。北京本地的污染源治理进入到一个纵深阶段,要寻求和周边城市的协同工作。

新京报讯 1月4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2020年北京空气质量,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为38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

2020年好天比上年多了36天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介绍,北京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其余三项污染物保持达标。2020年,北京市PM2.5、PM10、NO2和SO2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8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其中,PM2.5浓度首次实现“30+”,与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进一步拉近。

2020年,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6天,较上年增加36天,优良率达到75.4%,增加9.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其中,一级优天数为106天,较上年增加21天。PM2.5为优良的天数更是达到330天,较2013年增加126天,相当于2020年平均每周7天中就有6.3天为PM2.5优良天,而在2013年仅不到4天。

122个村完成煤改清洁能源工作

刘保献表示,1998年以来,北京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呈现持续下降特征。从2004年开始SO2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9-2020年PM10和NO2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目前只有PM2.5超国家二级标准8.6%。

“十多年前北京的冬天,不管是郊区还是城区,基本都能闻到烧煤的味道,现在在我们北京地区基本上是闻不到煤烟味了。”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北京现在能源结构里面97%以上都是清洁能源,平原区域用煤已经清零了。”彭应登从1998年就参与北京的“蓝天工程”,他记得,2000年左右,北京一年燃煤的总量在2800万吨,现在不到200万吨。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表示,2020年,北京坚持以电为主、因地制宜,完成122个村煤改清洁能源工作,未实施改造的村庄实现优质煤替代全覆盖,确保群众清洁取暖、温暖过冬。

■ 探因

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空气质量

“从数据上看,地面上排放量的变化和天上浓度的变化是可以相互印证的。”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表示,根据2019年和2020年排放量测算结果,2019年到2020年,北京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降幅在5%至20%之间,其中PM2.5的降幅在10%左右。

张强说,2020年北京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还得益于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空气质量是在持续同步改善的。从数据来看,京津冀区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污染物,分别下降5%至15%之间。

在彭应登看来,北京过去20多年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城市用地结构,这就是所谓的大气污染的四大结构性污染,对于北京来说,主要是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北京也在这两方面发力,能源结构方面,煤烟性污染基本都消除,清洁能源比重占97%;产业结构方面,城区制造业基本上疏解出去了,近郊区工业大院里面散乱污企业也基本清走了,产业结构得到大大优化,这两个结构调整在全中国来说是做得最彻底的。”彭应登说。

夏季开始对光化学烟雾进行治理

彭应登认为,北京完成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后,在全国率先进入了大气污染治理的第二阶段,精细化治理阶段。

“在精细化治理阶段,我们除了关注PM2.5,还要加大对光化学烟雾治理。到夏季的时候,北京开始要对光化学烟雾进行治理,在治理光化学烟雾的过程中,我们要瞄准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包括餐饮油烟污染的治理。”彭应登说。

据李翔介绍,北京近年来坚持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末端治理,组织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累计调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113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71家,保持动态清零。

“北京严格实施国家胶粘剂、涂料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标准,加强宣贯和培训解读,推动企业提前做好产品切换。将VOCs年排放量10吨以上的企业纳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53家企业完成‘一厂一策’深度治理。”李翔说,他们对印刷、石化、工业涂装、汽修等重点行业和加油站、储油库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执法检查,对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乡镇(街道)实施五轮“点穴式”执法,“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实现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刚性下降,有力支撑了PM2.5浓度持续下降和臭氧(O3)浓度稳中有降。

李翔表示,2021年北京将以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尽最大努力推动全市空气质量继续改善。

■ 应对

寻求与周边城市协同治理

据介绍,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指导下,北京全面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协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共享空气质量改善成果。2020年1-11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同步持续改善。

对于“十四五”,彭应登认为,北京应该继续寻求跟周边区域协同治理。

“北京本地的污染源治理进入到一个纵深阶段,大幅度地削减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越来越难挖掘,所以我们寻求和周边城市的协同工作。比如,北京提供技术,带动周边廊坊、保定等地的治理。”彭应登认为,目前已有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协作机制还有很大的潜力去完善,特别是改善运输结构,治理柴油车超标排放方面,应该大大加快协作。

彭应登认为,对于北京疏解到周边的企业,也不应该重复之前的生产,而应该在疏解过程中帮助企业进行产业升级。

减排PM2.5“人努力”占60%

“虽然说2020年北京PM2.5达到38微克/立方米,其中人的努力应该是占到了60%,还有40%是天气帮忙。因为这个冬季冷空气比较频繁,所以11月、12月,北京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比较大范围、长时间的重污染过程。”彭应登说。

张强等人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总体来说比2019年有利,秋冬季冷空气比较频繁,强度比较大,风速总体也偏大,对污染物下降有积极的贡献。2020年,北京市本地减排对PM2.5浓度的贡献还是最大的,占比在50%左右,周边区域协同减排贡献率大约是20%至30%,气象条件贡献率在20%至30%左右。

彭应登认为,空气污染的减排要持续做下去,北京PM2.5真正要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35微克/立方米,不受气象因素干扰的话,估计要到2030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