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炙手可热的网络互助正在逐渐降温。继百度灯火互助悄然下线后,美团互助亦退出网络互助“战场”。近日,美团互助发布公告显示,该平台将于1月31日24时正式关停。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网络互助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前期被用户高增长带来的低成本、低分摊等“幻觉”渐散,面向求助的困难群体获利的商业模式矛盾逐渐凸显,且陷入分摊变高导致用户规模减少,使得分摊进一步升高的恶性循环。
那么,身处监管“真空地带”的网络互助平台们路在何方?在上述人士看来,网络互助模式未来两极化发展可能加剧,需要开辟细分市场,逐渐回归慈善本质。
数家机构退出网络互助市场
根据美团互助公告,该平台将于1月31日24时正式关停。1月15日-18日期间,会员将陆续收到全额返还的分摊费用。同时,1月31日24时之前确诊大病的会员,自确诊日起180天内,可通过“美团互助”在线页面提交互助金申请,美团互助将对此提供合理的互助金赔付,全部费用由平台承担。
在此之前,美团互助用户达到千万级,行业内仅次于相互宝,其落幕可谓引人唏嘘。
公告称,自上线以来,美团互助已经公示分摊18期,共帮助382个患病会员。此外,公开资料显示,美团互助上线于2019年6月,于2020年4月公示第一位受助者案例;2020年6月,该平台升级为首个“不限病种”的大病互助计划。
为何美团最终选择关停互助平台?公告显示,这是因业务调整,并称关停后将继续聚焦公司主业发展。
实际上,美团互助并非业内首家退出市场的互助机构。2020年8月,成立于2019年11月、运营未满一年的百度灯火互助表示,由于参与成员人数少于50万,为保障用户权益,将依法终止灯火互助计划,并于9月9日下线,同时将互助资格及分摊义务同步终止。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评价称,百度灯火互助关闭的直接原因是参与的总人数比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稳定的风险分摊与管理费用分摊。
康爱公社创始人张马丁则分析称,网络互助平台关闭,可能是因为互助的商业价值不高,对主业帮助不大;同时,互助的运营难度较高;另外,网络互助需要较长期的运营,一旦进入正轨考虑到用户利益,无法关停;最后,网络互助处于监管要强的时期,监管成本会不断提升。
商业模式惹争议
然而,对于头部互联网机构的接连退出,李文中认为,存在共性问题,即由商业企业推出的社会公益性互助平台在商业模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容易引发社会质疑。
事实上,自2011年首个公益性质网络互助平台上线以来,历经行业探索期、规范期和2018年至今的技术创新期,网络互助行业发展迅速,但是与此相伴的商业模式争议一直挥之不去。
《2020年网络互助行业白皮书》显示,2019年全年,我国数十家网络互助机构对约1.5亿居民提供健康保障服务,全年帮助了4万人次,互助金额规模超过50亿元。
然而,激流之下暗潮汹涌,不断上涨的分摊金与下滑的分摊人数引发热议。以某头部网络互助平台为例,从分摊金额看,2021年1月一期的人均分摊额为5.28元。2019年全年该平台分摊额仅有24.12元。到了2020年,分摊额增至90.56元,同比大增275.46%。从分摊人数来看,2020年11月第一期,其分摊人数尚在1.058亿人,12月第一期降至1.033亿人,到了今年第一期则已经降至1.01亿人,短短两个月退出人数超400万。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网络互助群体成熟、年龄增长、引流成本变高、主办平台补贴减少以及逆选择的增加,网络互助“低成本幻觉”将会逐渐消失;同时,这一模式还存在老年群体保障难以为继、互助平台倒闭导致前期投入“打水漂”的风险。
李文中也认为,当前互助平台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客户资源再难以大幅增长。“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过去那种靠客户高增长而掩盖的低分摊假象将难以继续;而分摊款的上升又会引发一部分成员退出,这又会进一步提高每人的分摊额,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李文中如是解释,并认为这可能会是很多网络互助平台近期面临的共性问题。
而2020年9月,银保监会打非局更是发文直言,网络互助平台本质上具有商业保险的特征,但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处于无人监管的尴尬境地。
为何网络互助备受监管重视?李文中解释称,商业企业运营互助平台背后的正常商业模式是借助互助平台获得客户资源,然后向这些客户推销保险产品与服务。然而,这个商业模式与本身的社会公益性定位是容易引发冲突的。
以水滴公司的运作模式来分析,零壹智库指出,该公司主要是通过水滴互助、水滴筹公益平台将用户聚集起来,为水滴保险商城引入客户和流量进行商业变现,三者的转化关系为:先通过水滴互助和水滴筹聚集起关注捐赠、众筹以及需要帮助的用户,提供平台让大家进行互动,由于这批客户具有保险意识,因此为水滴保险商城积累了原始客户群。
“既然是基于商业目的运营互助平台,就难免会出现平台推广时因利益驱动而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引发社会事件。而且,由于缺少监管,是否所有平台都能够真正保证其社会公益属性和非保险属性是很难保证的。”李文中介绍称,有些平台就逐渐建立起了资金池,涉嫌非法经营保险业务,同时也会带来金融风险。他认为,未来加强对互助平台的监管势在必行,因此一些互助平台退出的深层次原因更可能是基于合规性与企业发展角度考虑的。
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互助平台的洗牌在所难免,接下来,会有机构陆续退出市场,将客户释放给其他平台。”有分析人士直言,那么,未来的网络互助平台将何去何从?对于这一问题,业内有不同声音。
有业内人士预测,首先,未来网络互助可能会仅在头部留存三到四家机构,而其余的可能会逐渐消亡;其次,网络互助未来可能会更加偏向个性化经营,如针对三高、慢性肾病患者等特定群体提供互助平台;最后,未来网络互助应该会纳入监管,并回归公益属性。
“网络互助不需要走向保险。”对于网络互助未来发展方向,张马丁如是评价,并表示互助平台应追求稳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将短期利益放一边。他认为,互助除了商业运营的可能,也有公益运营的可能。“康爱公社没有任何商业推广,靠服务费也达到了赢亏平衡,说明作为公益运营也未尝不可,不一定非要进行周边的商业开发,当然这要视运营主体的商业诉求而定。”对此,张马丁举例说明。
“互助平台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如果在不修改《保险法》的前提下直接将其纳入商业保险监管,那必然要求平台改变运营模式而归化保险,这样其本身相比商业保险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此,李文中表示,支持允许保持社会公益性的互助平台继续运行,只是要建立一套适合其模式与特征的监管制度,加强对其监管。
众托帮联合创始人龙格则认为,网络互助在过去六年多的发展已经基本得到验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他表示:“超过1亿的用户还在享受普惠健康保障,可能不同机构对网络互助有不同看法,但它的价值不容否认,问题不应过分夸大,未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行统一监管,以有利于网络互助健康、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而对于消费者,李文中建议,当前如果财务允许可以更多地考虑商业保险,因其运行更规范、利益更有保证;如果因为财务限制而选择互助平台,那就应该选择那些大型、运作相对规范的平台,避免利益受损。
北京商报记者陈婷婷周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