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挨着几栋楼全是‘20号’”——有快递小哥向媒体反映,新德街有好几栋楼门牌都极为相似,但一个对应的是大院,一个是居民楼,还有一个是宾馆。这边是重名了,那边又有多名的。记者走访发现,有的小区一期二期不同名,还有的明明是一个院子,不同大门写的小区名称却不同。
“一个小区仨名字”“一个门牌三栋楼”,着实令人头晕。小区名、门牌号作为人们居住生活场所的基本标记,使用频率非常之高。无论本楼本小区的住户进行必要的信息登记,还是客人来访、快递送货等等,都需要更加规范和准确的导引。正所谓“认门认路”,首先得有清晰的门和路。尤其置身互联网时代,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应用几近无处不在。地址混乱,相当于在最后一公里平添了梗阻,城市骑手们多跑“冤枉路”不说,整个片区的相关服务都会受到影响,来回折腾得多了,大家难免心生不快。
城市治理是一项超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需要精心维护的精密仪器,对细节的要求非常之高。许多事项看似很小,却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居民的现实感受,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以门牌相似来说,小区住户登记也好、待客也好、网购也好,都需要更多沟通成本,也容易给人“无序”“混乱”的观感。
这些年,北京在持续提升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市容市貌整体环境有了不小提升。相较于几年前,如今北京面对的,或许不再是“开墙打洞”等饱受诟病的“顽疾”,越来越多地是类似于“一个门牌三栋楼”等小范围的漏洞。这些问题波及面没有那么大,但同样是民生诉求,正视漏洞,打上“补丁”,同样是精细化治理课题。
比如“新德街20号”,据报道,当地居民曾找过相关公司、规划局、公安局,试图解决这个尴尬,“比如用20-1,20-2;或者用20号A座、B座等区分开”,但最终没有落实。为什么没能解决,存在哪些现实困难,需要做些什么工作,这些恐怕都需要追问。拿出绣花精神,积极直面问题,迅速解决问题,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城市才能越来越宜居、越来越美好。
(田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