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睛睡觉,需要内心平静。当我们确认自己不会因为闭上眼睛,而失去喜爱的事物时,才能睡得安心。

虾米1岁时因为斜疝反复嵌顿做过手术。当平板推车从我的手上离开,手术室的门徐徐关上,就传来虾米撕心裂肺的哭声。我托师弟赶紧帮我去看看。后来,主刀的师弟说,上麻醉之前整一层手术室都是虾米歇斯底里的哭声,被捆在手术台上还拼命挣扎,连静脉都打不进去,实在是太犟了……

术后,我经历了黑暗的一天一夜,为了避免虾米大声哭泣,我只能抱着他,保持一个他舒服的姿势,只要手臂稍微松弛一点点,或者尝试换阿姨来抱,他就会歇斯底里大哭起来。这以后,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夜晚不睡觉找妈妈”,心病还需心药医。

这一位妈妈找到我的时候,孩子已经准备进入幼儿园了,她说,孩子白天黏着她,夜晚不肯睡觉,半夜醒来就找妈妈……作为家长,能排查的问题都排查了,能改善的地方也都改善了,之前尝试用过各种睡眠训练的方法,也没有改善。

我问她,有和孩子做过“藏玩具”“藏身体”“捉迷藏”之类游戏吗?我建议妈妈可以尝试之后再反馈我。

这位妈妈反馈,孩子不愿意玩闭上眼睛这类游戏。她的孩子曾经历过母亲不告而别分离式的断母乳整整一周,睡眠问题自那以后开始变得严重。

我认为需要帮助这个孩子形成内心的安全感,需要帮助他理解并接受事物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但食物仍然继续存在(也就是事物的恒常性)。

第一阶段,我建议妈妈可以和孩子先玩“藏玩具”的游戏。先让孩子自己把玩具藏起来,然后让他自己把玩具找出来。接着可以妈妈把玩具藏起来,然后孩子把玩具找出来。

第二阶段,我建议妈妈可以和孩子玩“藏身体”的游戏。孩子学习体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者他人身体的一部分从自己的视线里消失。先让孩子把自己的手藏在毯子里面,然后让他自己把手从毯子里面伸出来,让他感知藏在毯子里面的手依然是身体的一部分。接着把妈妈的一部分身体藏在毯子里面或者转角墙壁后面,让他看到妈妈的部分身体就能想到妈妈的其他部分身体,在大脑中能够形成妈妈的完整形象。

第三阶段,我建议妈妈可以尝试和孩子玩“捉迷藏”游戏。开始第三阶段“捉迷藏”游戏的前提是顺利适应第二阶段“藏身体”游戏,孩子确信他不会失去那些藏起来暂时看不见的人事物,他有能力在大脑中形成妈妈/其他人的完整形象。先让孩子躲起来,妈妈去找孩子,当孩子熟悉这种玩法之后,再尝试换过来,让妈妈躲起来,孩子去找妈妈。“捉迷藏”游戏,是以被找到为目的的藏起来,过程中允许孩子不闭上眼睛,妈妈也不要躲得太隐蔽。

通常3、4岁的孩子都喜欢玩“捉迷藏”游戏。如果他担心找不到刚才看见的人,那么他也一定会害怕别人找不到他,所以才会拒绝玩“捉迷藏”游戏。暂时的离别,很快就重逢,能让孩子逐渐建立安全感,但如果“离别”之后一直不再出现(比如不告而别,比如没有按照约定出现),就成了恐怖游戏,孩子会拒绝再玩拒绝成长。

孩子通过第三阶段“捉迷藏”游戏,一遍一遍重复体验“噩梦”变成快乐,理解失去妈妈和发现自己想念妈妈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直到他愿意闭上眼睛,就算看不到妈妈,也确信妈妈还在。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后,入园之前,这个孩子的睡眠问题已经得到缓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