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学习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签到、积分数据是道硬杠杠;社区日常工作也要登报上网,以转赞评数量证明群众“满意”,吸引领导“注意”;各部门政务上网却不共享数据,基层工作人员想让群众办事只跑一次,就得在线上“跑”很多次……近年来,一些基层干部在完成大量实际工作之余,还要养小号、扮水军、在朋友圈里求点赞,以满足上级对数据、流量的要求,成为形式主义的新表现。

有些基层单位为了避免人人深陷其中,不得不定人定岗负责数据,凸显了反感形式主义,但不得不搞形式主义的无奈。更恶劣的是,一些部门用网上热度取代群众满意度,以漂亮数据代替百姓真情实感,完全走歪了路子。

大数据、云计算、云会议等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管理科学性、提升效率,“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也是许多政务APP的开发初衷。但是,在唯流量思维的异化下,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演变为基层新负担,为了下载量、注册量,搞摊派、求点赞,实在是背离了数字赋能治理的本意。

诚然,互联网时代难以彻底拒绝流量,但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过度关注虚指标,势必挤压实作为。

要矫正异化了的唯流量思维,拯救困在流量里的基层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贪恋线上热度,以更科学、更完善的办法指导、考察与评价基层工作,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在服务公众上,用实干刷出业绩流量。(记者蒋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