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互联网企业一位知名程序员坠楼身亡。知情者透露,该程序员生前疑似抑郁,前段时间由于身体的某些原因曾住院治疗。

因为当事人作为“游戏大神”的行业地位以及就职于互联网企业的背景,这起个人悲剧引发不少关注。旁观者可能因获取信息的多寡,或者与当事人“距离”不同,而容易从不同的维度解读此事。而结合当事人生前大概率抑郁的情况看,这起悲剧应当唤起社会各界对抑郁症的防范和治疗的更多关注。

尽管这些年抑郁症在公共舆论场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与抑郁症相关的悲剧也时有发生,可公众对于抑郁症到底了解多少,又如何建立科学的防治体系,有待进一步明确。据世卫组织估算,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3.5亿,同时有研究显示,每个人在一生中患上一次抑郁症的比例超过了10%。在中国,有一定数量的抑郁症患者可能尚未被“发现”,也有不少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规范专业治疗。

2021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差不多每4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患有抑郁,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可以说,抑郁症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而抑郁症对社会的挑战具有普遍性,诱发的原因多样,不仅仅是哪一个行业中的某个群体所独有。因此,防治抑郁症,也理应凝聚社会合力。

较长时间以来,抑郁症是一种被广泛忽视、压抑、误解,甚至污名化的疾病,很多人都对它缺乏基本的理解。抑郁症患者不仅要忍受自己身体和情绪的折磨,还要承受来自外界的非议。这时候,不仅患者的痛苦会成倍增长,也会影响到他们接受治疗的意愿和积极性。要让抑郁症被及时发现,让抑郁症患者得到积极的治疗干预,首先要突破社会的认知观。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医疗卫生部门以及相关社会组织,有针对性地推进相关科普和医疗,避免抑郁症边缘化乃至被污名化。

这方面,国家层面也在释放积极信号。去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从筛查、预防到治疗,给出了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鼓励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探索开展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方案提出,到2022年,试点地区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此外,也有人大代表建议加强抑郁症防治工作,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这些都有利于提升抑郁症的社会防治水平。

行业名人疑似因抑郁去世,让人不胜唏嘘和惋惜。对于社会来说,看清名人悲剧中蕴含的某些具有普遍性的肇因,并据此更好凝聚预防悲剧重现的共识和力量,是更加重要之事。至少对于抑郁症,面对一再出现的相关性悲剧,以及不分人群和行业的分布情况,我们切不可再低估它发生的可能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