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位年轻基民用一万元买了1314只基金。他表示,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分散投资风险。拿这件多少有些奇葩意味的事情,来说明基民现在面临的难题,应该没什么不妥。

当下的基金业可谓是风生水起。一方面,基民数量快速增长。早前有调查报告说,至2019年,基民数量已经达到6亿。不难想象,这两年来,基民肯定又增加了不少。另一方面,基金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权威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合计逾25万亿元,公募基金数量合计9152只。此外,还有数量可观的私募基金。看上去,基金数量和规模的迅猛扩张给基民提供了更多选择。事实上,基民在面临更多选择的时候,显然也更容易踩到坑。

相对个人投资者,无论是研究能力,还是专业水准,基金公司都具有明显优势。不过,就眼下的一些基金产品表现的业绩水来看,基金业恐怕有些“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不少基金经理似乎配不上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据报道,一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转战资管行业,结果,他管理的首只基金产品在八个月内浮亏19.24%。又据报道,一些投资人联合实名举报某知名百亿级私募基金产品管理人,缘由在于,三百亿元的产品在一年内给投资者造成了百亿元的亏损。

人们不难理解,不同的基金公司、基金产品、基金经理各有各的投资策略和操作水准,进而决定了不同的收益水;人们也不难理解,即便是优秀的基金经理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但是,快速发展的基金业,是不是也确实存在着不少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甚至在打理基金产品的时候,有些基金经理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

即便没有选择困难症,面对数量繁多、形式各异的基金产品,选择起来也并不容易。何况,还要尽力避免可能存在的坑。难怪有人说,做基民,并不比做股民更容易。(财经评论员 王亚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