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资本邦了解到,Wind数据统计,截至3月13日,今年以来已有59起基金高管变更案例,涉及37家公募基金公司。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似乎出现了小高潮,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信息显示,今年2月初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葛晨,近日拟正式加盟高毅资产,他也成为继董承非等明星基金经理后,又一位“奔私”的基金经理。出现‘奔私’小高潮或缘于四方面因素:其一,主要考虑个人收入与管理方面的因素。其二,私募基金投资效率相对更高,公募基金则在风控等方面要求较高、流程较长。其三,多数公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业务方向上受股东影响较大;私募基金则不存在太多限制。其四,私募基金更侧重于权益类产品,契合部分基金经理的资源优势。

可以看出,开年以来,在权益市场宽幅震荡、板块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基金行业人事变动也愈发频繁。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宽幅震荡的市场行情下,私募行业生存压力加大,“奔私”或存风险,计划“奔私”的基金经理需注意天时地利人和。

研究机构人士进一步分析称,“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多以“权益型选手”为主。一方面,明星基金经理依靠自身优秀的历史业绩,积累了一定知名度及忠实的客户群体,希望寻找更能使自身价值变现的平台;另一方面,相较于透明度、合规要求更严格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更灵活,可以更好地发挥某些特定策略,更有利于基金经理更好地践行其投资理念、进一步提高业绩水平、实现自我价值。此外,看好未来权益市场赚钱效应,也是一些基金经理选择“奔私”的主要因素之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