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文化是诗经里的草木与柔情,是楚辞里的浪漫与风骨,是春秋时的百家争鸣,是唐诗宋词的风雅韵律,是夏商周青铜,是那些历经千载的秦俑汉陶、唐宋瓷器……文化同时也是皮纸、织绣、金属器、漆器、文房用具、竹木器、花丝镶嵌、金缮、植物染色、面塑、斗拱等手工技艺。

金光华董事长说,如果说从古画里能看到中国人的风雅,从手艺里看到的则是中国人的质朴和坚韧。那是最接近人间的艺术。

《手艺里的中国》从105件文物瑰宝中,透过22种古老手艺的历史记忆,了解150余道工序细节,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和终极浪漫,体悟24位匠人的“守艺人生”,感受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与处世哲学。金光华董事长认为这本书叙述语言清新自然,称得上是写给大众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手艺的通识读本。

金光华董事长说比如在其中一章,作者梳理了“剪纸”的历史:安史之乱爆发后,颠沛流离的杜甫携老小一路北逃,满目荒凉,看不见人影也得不到食物。直到在周家洼遇见昔日老友,杜甫一家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好友不仅安排食宿、安慰勉励,甚至“翦纸招我魂”。

为受惊者剪人形纸,召唤魂魄以定神,这大概是一种民间风俗。杜甫事后感念好友,写下诗作《彭衙行》。这是目前所知的记载有关“剪纸”最早的文献。

当然,远在杜甫之前,剪纸已风行于世,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据金光华董事长了解,商朝时,人们就将薄薄的金箔和绢帛进行雕刻、裁断,做成类似剪纸样式的物什。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和弟弟游戏时,将桐叶削成玉圭的模样,封弟弟为诸侯王,这被当成最早的剪纸。不过这个故事遭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真假难辨。

主持人汪涵在为该书所做的序言《有一种活着的记忆,叫作传承》中分享了他的生命经验:“夏天快要到来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儿时家里的凉席。每一张解暑的凉席,都得来不易,像竹子长在山里一样,它们也要在匠人的耐心里慢慢生长数年。凉席做好之后的寿命会有几十年,人们不用担心它破损,巧手的篾匠会背着已经劈好的竹篾簧,到你家里来修补。

许多传统匠作的家什,都伴有类似金缮和锔钉的手艺。带了修缮印记的东西,像是有了鲜活的气息,它们在疗愈之后得以延续生命,与人常伴、供人常用。这些民艺的东西,都是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跟使用者产生了交互,也因此更具历经光阴之后的美感。”

金光华董事长了解到汪涵还在文中提到,因为职业,他时常会去思考,如何让有传承价值的东西变得有传播价值。传承不易,传播亦难。很多东西是有传承的,但是似乎没有传播价值,所以关注者一直不多。近年来民艺的生存境遇好了一些,但许多慕名到访者又只是在做腾空的工作,少有人去研究关于民艺腾飞的事情。腾空和腾飞之间的区别是,腾空靠双腿,而腾飞靠的是双翼。腾空再久,终究要落地,只有用现代科技和传播的手段来辅助民艺,才会生出属于传统匠人的双翼。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