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日,我们处士星探宋韵队已经带着大家登临应星楼,爬上南明山,到达烟雨楼,眺望通济堰,探寻岩宕书房,走进河阳古民居……这些地点,无一不让我们感慨于宋韵文化的曼妙。尽管五人团体调研已经结束,但我们仍不忍埋没处州丰富的宋韵文化,本期彩蛋,让我们分别带您走进“宋韵世界”!

龙泉青瓷

千古处州,青瓷流芳,清风秀骨,雅韵天成,品瓷藏瓷,物我相忘。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 以其清澈犹如秋高气爽的天空,宁静似深海的哥窑、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事实上,处州出青器之说自古有之,逐渐形成了以龙泉为中心的处州青瓷窑系。温润如玉的青瓷,代表了丽水延绵千年的古老文化传承,映射出处州宋韵文化的气韵风骨。据说,丽水市博物馆正在开展名为“瓷映两宋,绝妙好瓷”的馆藏宋瓷与时刻拓片展,我们处士星探宋韵队的两名成员慕名而来。

(合照)

进入博物馆,我们受到了负责讲解的杨浩雯女士(上图中间)的热情接待,杨女士带着我们走进展厅,探索众多文物的前世今生。

我们的脚步停在了一个“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前,杨女士告诉我们,这是丽水市博物馆馆藏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别看它外形朴素简约,正是这流畅的线条穿梭了千年,其胎灰白细腻,施粉青厚釉,子母口,短直颈,斜肩,长弧腹,浅圈足,足心微外凸。器物造型顺畅,做工精细,为标准器。也正是这一件文物的出土,让专家得以从墓主人的墓志铭中知晓,象钮盖罐这一器物类型的出现,应当在南宋之前,纠正了此前专家对该类型文物应当出现在明朝的判断。

(象钮盖罐图)

除了最为出名、意义最为重大的象钮盖罐外,丽水市博物馆还藏有“北宋龙泉窑莲瓣纹五管瓶”“南宋龙泉窑龙虎瓶”“南宋龙泉窑粉青印花粉盒”“南宋龙泉窑菊花鼓钉三足炉”等等珍贵的宋时瓷器。宋代龙泉青瓷的造型已形成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颇具艺术匠心。我们不得不感慨于千年前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妙手,这些流传千年的瓷器与今日瓷器相对比,仍然不遑多让。

松阳县延庆寺塔

位于丽水市松阳县的延庆寺塔以悠久的历史和精巧的构造在江南闻名。

由大门而入,一种独特的矛盾美就凸显出来,与一般的塔不同,延庆寺塔响应了它“东方的比萨斜塔”的称号,微斜的塔身仿若千年宝塔的歪头一笑,邀请后人们来塔里观赏一二。

轻踏过石板道,微驻足塔身前,再走进塔里,终于发现其“江南稀宝”“浙江第一塔”的实至名归之处:外看,斗拱瓦镏作双卷头,出檐舒展平缓,不失江南古韵;内看,有着中空的仿楼阁式砖木构造,不仅每层设有平座回廊,还有六处券门,精巧工致;细看,塔壁仍留有宋、元、明、 清各时代的墨书或题刻,还有栩栩如生的墨画罗汉和朱画飞天,引人入胜。一千多年来,延庆寺塔从塔身构造到木构出檐都没有发现后人修缮的痕迹,是江南诸塔中保留最完整的北宋遗物。可以,说延庆寺塔以其独特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享誉江南。

延庆寺塔后的草地上栖息了三两只孔雀,向着登塔毕小憩的游客们展现其美貌,蓦地朝塔吟哦两声,缓缓简述匠人骚客的千年故事……

龙泉留槎阁

龙泉市中心有一江中之岛,名为留槎洲。发自龙泉山麓之间的蒋溪、秦溪在此交汇,历经万世冲击,形成了这个面积约两平方公里的岛屿。洲上林木葱郁,桃柳相映,一座亭阁高耸在碧水之间,这座亭阁便是留槎阁。《龙泉县志》记载此阁为北宋元佑年间苏东坡所命名,一代文豪手书“留槎阁”三字,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朝圣之地。

留槎阁的壮观,陈舜俞诗句如此描绘:“高阁凌空蜃吐楼”,“旁结雕甍势倚空”,“画帘凉卷夹溪风。”给人似有:“此景世间寻不到”,犹如月中之广寒宫之感。可见当时阁之雄伟。宋后留槎阁曾几度兴衰

到了清朝,重建后的留槎阁再次成了文人及县令撰文作诗,咏景纪述的好去处。知县毕诒策在洲上增植树木,还建留槎精舍,招收诸生,亲自授讲。每年苏东坡生日,他便在留槎阁上举行东坡生日嘉会,召集文人雅士吟诗作文。

留槎阁,不仅将建筑之美传递至今,还承载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豪情与志向,更是看尽处州兴衰,真是应了诗句“烟雨瓯江第一楼,纵然水火历千秋。苏翁阁榜凭高望,多少兴衰眼底收。”

景宁时思寺

时思寺,为释道合一的祀庙,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西二村,海拔1000多米的白象山上,是大漈古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初名“时思院”。诚意伯刘基为它题写门额“时思道潮”。 原是梅元员的守墓庐。明宣德元年,改院为寺。

时思寺总体布局坐西朝东,由山门、钟楼、大殿、三清殿、马仙宫、梅氏宗祠等组成。寺前周边群山耸峙。沐鹤溪自北向南经寺前汩泪流至不远处直泻深谷。形成百仞飞瀑,名“雪花港”。寺前彼岸为狮山,附近有“石马潜湾”、“龙舌喷珠”等景点,与时思寺合称为大燃八景。曾被誉为“雾中桃园”。寺北侧有巨杉与山门内两株古柏。

寺内大雄宝殿为五间四进重檐歇山顶木结构,都以四翘二踩双下昂出檐。经古建筑所专家鉴定,为宋元之间的建筑。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坐像、二十四诸天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少微阁&莺花亭

《少微阁》(宋)钱竽

少微阁应少微星,点点云间分外明。

过雨晓来添练水,好山晴后见莲城。

昔年人物不常有,近世英豪多间生。

顾我把麾渐坐稳,落霞孤鹜看题名。

《莺花亭》(宋)陆游

沙外春风柳十围,绿阴依旧语黄鹂。

故应留与行人恨,不见秦郎半醉时。

这两处建筑均为宋时首建,时至今日已成为遗址。相传“少微阁”之名取自处州地名,处州即处士星分野之洲,处士星即少微星;而莺花亭,则是范成大就任处州太守之时在好友徐子礼的建议下,为纪念秦观所建,亭旧址于秦观故居,名取自秦观所作词《千秋岁·水边沙外》的“花影乱,莺声碎”句。范成大与徐子礼有感于莺花亭的修建,分别为亭一口气提了六首七言绝句。

少微阁与莺花亭,虽“未见其形,但闻其名”,但真真切切将古建筑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它们让我们明白了,一座建筑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具有观赏性的外表、具有时代特色的建制、巧夺天工的工匠智慧,还有它建造背后的故事,不管是它建造前的目的、建造时的感慨,还是它建造后慕名而来的文人骚客留下的名篇,都是古建筑留给我们的中国故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