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常规印象中,演出与剧场、剧院等专业场馆密不可分,但如今,不少演出已纷纷走出原有的舞台,来到电影院、社区公共空间等,打破空间束缚。在业内人士看来,演出虽具有自身的专业性,但不应由此束缚自己的发展,并通过开辟更多空间,依据不同环境呈现不同的演出,以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从而挖掘出演出市场潜藏的发展前景。
进入影院、社区等新空间
提起演出场所,人们大多会想到专业的舞台,再加上配套的灯光、音响等设备,从而提供一个独属于演出的空间。然而,现阶段演出已不再只停留在专业场馆,而是迈出脚步走到更多空间中。
以电影院为例,目前便成为不少脱口秀演出的新舞台。以今年“五一”小长假为例,华谊兄弟影院便和整点遇见脱口秀进行跨界合作,上演了影院脱口秀。而在今年春节,北京喜剧中心还在深影国际影城中举办了脱口秀春晚,吸引不少观众的目光。
不只是电影院,社区公共空间也是演出的新选择,包括话剧、传统戏曲在内的演出作品,均直接从专业场馆走向观众身边的社区,带来一场场演出。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现如今还有在新型空间内举办的戏剧节。
就在一周之前,北京首届“四合院戏剧节”刚刚举办,并以“小院里看大北京戏剧里品新生活”为主题,为市民带来话剧、舞台剧、默剧、戏剧工作坊等多种类型的戏剧表演及活动。
演出走向电影院、社区等新空间上演也受到大量观众的注意。喜爱脱口秀演出的刘先生表示,此前都是在小剧场内看脱口秀,而在放映电影的影院内观看脱口秀则又有一种不同的感受,最开始会觉得来到错误的空间,但当演出开始后却又觉得脱口秀与电影院的搭配非常自然且舒服。
此外,今年已61岁的徐女士则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此前若想欣赏线下演出,均需要孩子陪着到专业的演出场馆,但现在有机会能在家门口观看演出,不必再耗费体力与时间向专业演出场馆奔波,感受到更加便利的观演体验。
因地制宜调整节目内容
演出为何开始纷纷瞄向专业场馆外的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空间的拓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演出拓宽受众群。
演出行业分析师黎新宇表示,对于忠实观众而言,当看到优质作品时愿意前往专业场馆观演,但对于一般受众以及此前对演出并未有观演欲望的受众,便不会耗费更大的精力专门前往专业场馆观演,此时将演出放在距离受众更近的空间场所,便能减少受众所需耗费的精力,主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通过演出的上演,也有望激发出更多人对演出的好奇与更大的观演欲望。
目前来看,演出通过在不同的空间上演,所吸引的观众也存在着不同。其中,电影院内的演出往往能吸引到更多年轻人,而社区内的演出则能让年龄相对较大以及距离专业场馆较远的人群有机会便捷地观看演出。
“实际上,除了一些对环境与设备有高要求的演出作品外,其他演出并未被要求必须在专业场馆中演出。”剧评人蒋颖认为,其实可以看到,从过去到现在,包括社区、学校、商圈在内的多种场所均陆续上演越来越多的演出,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专业场馆能够提供更好的且可控、稳定的演出环境,而其他空间存在不稳定性。
为了保证演出在更多空间能够上演,因地制宜地调整相关节目便显得尤为重要。“每个空间所面对的人群均有所不同,促使对剧目的喜好也会产生差异。同时,空间的设计也会影响剧目的实际演出过程,此时就需要根据各方面条件调整剧目,而不是将演出直接复制到其他空间。”黎新宇如是说。
突破惯性思维挖掘新契机
无论是在多元化空间内上演,还是将剧目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背后均反映出演出市场正在尝试多种可能性,来为整个市场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蒋颖认为,目前演出市场发展的一个难题在于很多人并不了解演出,“演出的魅力需要人们亲身进行体验才可感受到,且演出与电影也有所不同,演出虽然也能在线上进行直播或是录播,但更为深度的体验仍需要在线下才能得到完整的展示,因此演出市场在多方面的创新均是在扩大与观众的对接渠道,并进一步吸引人们来到线下,发现演出的魅力”。
现阶段,多项政策及发展规划也在推动演出市场进一步创新,对接更多受众以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例,便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方面提及,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演艺产业创新发展格局,推动文艺院团、演出场所上线上云,鼓励剧场数字化提升等。同时,在优化重点文化行业供给上,《规划》也指出,演艺业要加强原创策划,打造一批精品剧目,并支持开发沉浸式、互动式新产品;支持演出院线、演艺联盟发展;推动演艺技术研发创新和装备提升等。
在黎新宇看来,毕竟市场环境以及人们的需求与生活习惯均在发生着改变,因此对于演出市场而言,需要打破曾经的惯性思维来适应内外环境,为自身找到更大的发展动力。如果只是停步在过去的发展思维,将会束缚自己的手脚,既无法看到更大的天空,也会让自身原有的发展空间渐渐萎缩,导致被市场和受众所淘汰。(作者: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