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也有了世界一流的铁路交通。6月25日10时30分,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复兴号”列车正式在拉林铁路投入使用,我国历史性地实现了“复兴号”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铁路,是串联中国发展史的一条重要线索。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詹天佑突破西方技术和资本双重封锁的伟业,让国人为之一振;1952年,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时,重庆菜园坝火车站里人头攒动,“我们要和时间赛跑”的歌声响彻天际;1978年,邓小平同志乘坐日本新干线,“快,真快!”的感慨既是中国高铁建设的起点,也是中国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动员令。如今,在广袤的国土上,每天有4000多列高铁列车跨越5个气候带,在强风、高寒、高温、高湿等各种复杂的气候环境中飞奔,满足着14亿人快捷出行的需要,扩大着水泥、钢铁等各种原材料的消费,更拉动着复合材料、人工智能、精密仪器等前沿领域的研发。

拉林铁路开通当天,“复兴号”缓缓驶过,一群沿线群众向铁路挥手致意,有孩子兴奋地摇摆起来。这是人民对科技和建设的致礼,也是他们对未来可能性的鼓与呼。确实,支撑起“复兴号”的,不仅有自身技术更新换代的创新速度,更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依归。按照许多西方国家的观点,在西藏等偏远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纯属“赔本生意”。尤其是拉林铁路这样的世界级工程难题,更是想都不会去想。然而,中国作为“人民的国家”,从不拘泥于“短期回报”,而是着眼于推动整体社会进步的“长期价值”。对那些老少边穷地区来说,一座4G信号塔、一根电线、一条铁路,往往就是一名学子、一个村子、一片地区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机会。比如在江西上饶四十八镇,高铁开通仅一年,当地就新增农家乐20余家,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从这个角度来说,看似不计成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民族团结,加速社会发展的无价之宝。

“我们这样的国家,什么事情干不成?”一些经历过青藏铁路通车的人,在拉萨站目睹一袭国槐绿色涂装“复兴号”的动车组后发出如此感慨。这是对国家的信心,也是对未来的信心。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到2035年,我们将拥有20万公里左右的铁路网,其中7万公里左右的高铁将覆盖所有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国将成为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从京张铁路到川藏铁路,从“龙号”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百年来中国铁路上的跨越与成就告诉我们,只要坚定赶超的信心,为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奋力拼搏,宏伟蓝图完全可以实现,这个国家一定会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飞驰。

2008年,当京津城际高铁第一列动车组缓缓开出北京南站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正是中国高铁发展突飞猛进的序幕。面对高铁十多年来所爆发的速度与激情,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创造的辉煌奇迹,才刚刚开始。

(记者:鲍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