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小时的庭审调解,三姐弟终于握手言和。近日,海淀法院顺利调解一起老年人争夺遗产案件。
“老人之间遗产纠纷情况相对更为复杂,官司可能更难打。”法官表示,除了尽量查明证据,在辨法析理之后,还需要亲情化解老年人之间因析产产生的矛盾。
案例
七旬姐弟因房产对簿公堂
三姐弟中,长女79岁、次子65岁,他们状告的兄弟,也已75岁高龄。
三人的父亲生前是某高校资深教授,1997年在学校附近购买了一处150多平方米的校产房。这处房产成为了姐弟之间争议的焦点。
长子说,姐姐和弟弟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移居美国,房子装修好后,他们一家就搬了进去,已经住了二十多年。“我的父母住在另一处老宅。”这么多年自己在国内悉心照料老人,家里的柴米油盐、大事小情都会搭把手,两位老人也对他的家庭多次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长女则说,在母亲临终前的那几年,她回国住在老宅一直照顾陪伴在母亲身边,直到老人去世、校方要求归还老宅为止。对此,长女和次子认为,父母的房产应该由三子女共同继承。
承办案件的法官杨静,希望双方放下芥蒂,重归于好,虽然困难重重,但她决心力争调解结案。杨静在庭前组织了两次调解,次子通过视频参加。
杨静希望用情理两条线,把这家人重新“串”到一起。杨静向三位老人耐心解释了本案的难点:由于校产房无法上市交易,只能用于居住和继承,其房产跟周边小区市场价格也不一致,无法进行价格评估,如果双方对于房屋价值难以协商一致,法院也很难判决。
正式开庭当天,从下午2时开始,杨静一直持续安抚老人们的情绪,解答各方的疑问。一直到晚上9时,三姐弟终于达成一致:同意长子享有房屋的继承权,他分别支付给姐弟相应的房屋折价补偿款。不到10平方米的法庭里,在这个夜晚,涌动着法官为民解忧的真心,以及姐弟三人重归于好的真情。
难点
老人间“争”遗产官司更难打
由于遗产年代久远,遗产类型多样,导致老人间遗产之争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难题。
■案件基本事实年代久远,查明困难 “双方留存的证据都较少,尤其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照片、录音和证人来举证遗产的范围及被继承人生前赡养情况。”海淀法院法官说,涉案遗产是以当时价值还是以现在价值计算争议也较大。有的继承纠纷里还含有多年前借名买房、拆迁安置补偿等因素,更为法院审理查明案件事实增加难度。
■涉及家庭人口众多,身份关系复杂 法官介绍,老人遗产纠纷中,较多出现父母一方已经离婚、再婚的情形,需要查明离婚当时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的情况,以及夫妻财产分割与继承叠加的情形。有些案件中还有养子女、继子女的问题,关系到继承人的范围。
■纠纷时间跨度较长,案件财产类型复杂 老人的祖产常涉及公租房、校产房、央产房等特殊类型财产,该类财产形成历史条件特殊,有专门的制度政策进行规范,这些因素都为法院认定继承份额、计算折价款增加了难度。
■由于父母高龄,书写的遗嘱常存在瑕疵或者无效的情形 法官说,现实中,在父母一方去世后,并不会立即对遗产进行分割,而是由在世的一方立遗嘱对财产进行分配,但是这种情况,就会出现遗漏被继承人的情况,因为遗嘱存在瑕疵,诉讼中双方会申请笔迹鉴定或既往民事行为能力鉴定,导致案件审理周期较长。
■由于双方年龄较大、财产有限,造成执行难 老人间遗产之争,常出现房屋已经由一方占用的情况,涉及给折价款或后续腾房问题,若老人财产有限,或没有其他住房,会造成后续腾房难等执行难题。
建议
社区可为老年人提供遗嘱公益服务
“进入到诉讼中的老人间的遗产之争,有的由于积怨甚深,兄弟姐妹之间已多年不来往,没有了感情基础;另外由于遗产类型特殊,不经过法院诉讼无法处理。”法官说,针对不同情形,法院的审理方法也会各有侧重。
例如,对于争议不大的案件,法院建议可通过司法确认的形式化解争议。司法确认制度是指对于涉及到的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经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经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签字盖章或双方当事人签署协议后,共同到法院申请确认其法律效力的制度。“司法确认程序优点在于时间快、程序简单,且不收取诉讼费用。”
此外,可以善用子女、单位及其他家属的力量化解纠纷,居委会、街道参与调解工作也可以增加化解纠纷的力度。
对于此类案件中的最重要证据——遗嘱,法官建议,社区、街道或相关部门可提供老年人遗嘱、遗产解决的公益服务,例如,建立公益组织,帮助老人规范遗嘱形式,防止瑕疵遗嘱或无效遗嘱出现。法官建议,在社区、街道或其他部门建立常态化的遗嘱见证服务。
(记者:高健 通讯员:秦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