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家住西城区月坛街道铁二二社区的老人李奇拿出手机,浏览着前不久注册的一家企业版点餐页面,想点一份外卖。可看了看商家动辄30多元的套餐价格和零元到十几元不等的送餐费,老李退出应用,然后拿起饭盒,直奔复兴门北大街养老驿站,虽然要走小一公里的路,但也没挡住老李去打饭的热情。

本是解决老人用餐“最后一公里”的好事,为啥不被老人“捧场”?

现场

一顿中午饭 老人提前两小时排队等拿号

复兴门北大街养老驿站(以下简称复北养老驿站)大门一侧,立着一个易拉宝,上面写着:“为丰富驿站餐品多样性,营养全面性,西城投用数字化助餐平台,社区所有居民可通过‘饿了么’就近驿站点外卖啦。”这是“饿了么”与西城区民政部门共同搭建的首个专门服务老年人手机点餐、包含“网络平台+驿站+第三方膳食营养评估+数据跟踪反馈”的数字助餐试点项目。目前已在6家驿站启动试点,并计划8月覆盖至西城区所有驿站。

据了解,该数字助餐试点目前已为驿站老年人定制了包含线上自行选餐送餐上门(外卖)、选择盒饭配送到驿站(团餐)以及驿站内就餐(到店)在内的三种用餐模式。

在复北养老驿站门口,老人们正在了解数字助餐试点项目。

几个月前,这个易拉宝被驿站负责人高振摆在了大门口的显眼处。如今,它却被挪到了大门一侧不显眼的位置。数字助餐、科技助老,这种和老年人生活紧密相关的试点项目缘何在短时间内就失去了中心位置呢?

“一开始尝试使用的老人有十几位,表示愿意了解一下的有20多人。可现在真正坚持用的已经不足5人了。”高振说。

和这一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复北养老驿站内每日红火的打饭现场。11时开饭,9时左右就来排队的不在少数。

“一号!”拿到工作人员发的号码,李奇冲着高振脱口而出:“小高,今儿这肘子,我们老两口吃上了。”

一顿中午饭,居然让老人自愿提前两个小时排队、拿号,此中的“魔力”究竟是什么?记者看到,驿站内的点餐窗口,荤素菜加起来足有十种以上。一旁还专门设置了熟食和主食专柜。不到11时,一份份打包好的馒头、花卷、包子已经“就位”。李奇心心念念的肘子冒着油光,散发出令人不可抗拒的香味。

与此同时,鱼块、茄子、豆芽、扁豆等十几样荤素菜也已备齐。随着工作人员一声“开饭了”,高举“一号”的老李站在最前面,要了半份茄子、半份土豆、四个肉包、一个大肘子。亲眼瞧着工作人员帮助他打包装好后,老李特意打开手机计算器,核算了一遍价格,56元5角。

经验

奔的性价比 家庭式配餐服务暖了老人心

这样的场面每天都在发生,从最初常来打饭的十几位老人,到最多时的七八十位,高振和同事们不得不通过每天发号的形式保持老人点餐时的秩序。

好吃、实惠、品种多、服务贴心,说起复北养老驿站的伙食,现场的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给出关键词。高振说,复北养老驿站主要覆盖复北、汽南和三里河三个社区,像李奇这样距离稍远的老人,主要奔的是菜的性价比。

“他们的餐都是高校食堂做的,干净、卫生。”打开饭盒,李奇特意展示了已经“冒尖”的土豆和茄子。老李说,饭盒装满了米饭接近四两,他和老伴儿一顿吃不完,而半份土豆加半份茄子一共才14元。

“经济实惠,量大,而且能看着服务员现场给打,心里踏实。”李奇说,和线上点外卖相比,线下驿站“眼见为实”的体验在老年人群体中大大增加了安全感。

复北大街养老驿站的老年餐很受老人们欢迎。

记者注意到,复北养老驿站老年餐分为单点和套餐两种,单点单一菜品单价一般不超过15元,可打半份。套餐分为两荤两素和一荤两素,价格分别为26元和22元。

“便宜!外卖随便点一两个菜就几十元钱,加上五六元配送费,还是觉得有点贵。”年过花甲的齐燕老人说,除了菜品本身的性价比,对于他们这些腿脚还利索的老人来说,买饭当遛弯,还能节省送餐费,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除了饭菜性价比,很多住在距离驿站近的老人已经把打饭当成每日老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杨阿姨和程叔叔每次来,都要拉着我说一会儿话。”复北养老驿站工作人员唐丽丽说,86岁的杨桂芬和丈夫程林是驿站的常客,每天来打饭之前,都会给她打一个电话。

“丽丽,今天都有什么菜,要是有带鱼帮阿姨留一下,你程叔叔喜欢吃。”别看话不多,几次帮忙让老人和小唐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每天见面的话题也从伙食延展到了家庭情况。前不久,得知唐丽丽的孩子上学了,杨桂芬特意送给她2B铅笔。

“借着打饭,能和大家见见面,聊聊天,工作人员尊重我,心里高兴,能缓解孤独感。驿站就像我的另一个家。”杨桂芬说。

困局

几个“不贴心”让数字助餐难发力

数字助餐试点遇冷,线下驿站老年餐火热,让人惊讶。大家给出的答案十分统一:好的尝试,急需改进。

送餐费、眼见为实、参与感、性价比……看似错综复杂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不贴心”三个字。

“我算是智能手机玩得熟练的,第一次用这个老年餐的端口也花了十几分钟,更不要提那些80多岁、眼花、手不灵的老人了。”李奇说,根据点餐操作手册,老人需要先在智能手机上下载APP,注册、登录,在“我的”中找到“企业版”,然后点击外卖、输入送餐地址、选择商户和相应菜品、选择时间、支付、等待。

此外,由于此项试点的优惠政策主要针对失能、半失能和高龄老人,因此首次登录需由驿站工作人员先进行后台准入,将此三类老人每月的高龄津贴、失能补助转化到平台账户中,才能使用补贴和老年券中的额度。

“对于三类以外的老人,只能把钱充到账户里才能消费,和普通的用户相比,企业版端口的红包、优惠券和打折额度都要低一些。”高振说。

作为首批用户,李奇特意做了一次对比。同样的商家,在普通界面和企业版中,价格相差十多元,核算下来普通界面便宜了将近一半。“而且企业版里的商家数量比较有限,在普通版里想吃哪家点哪家,一比较企业版没有什么优势。”李奇说。

既然“槽点”这么多,受众和养老驿站从业者为何仍支持数字助餐试点呢?家有九旬老母的齐燕道出了数字助餐刚需所在。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高龄老人,都可能成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一旦这样,这个数字助餐的必要性就显出来了。”

另一方面,对于从业者来说,数字助餐是对养老驿站老年餐的拓宽和补充。“养老驿站目前最缺乏的是送餐人员,如果APP可以将每一单的送餐费控制在5元及以下,考虑和对点驿站合作,把驿站内的老年餐送到老人家中,一定会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高振说。

此外,高振认为,养老驿站难以大量开发回民餐、多样化流食等难点也是数字助餐试点可以解决的。一旦加入的商家到了一定级别,线上线下形成的合力将打造老年餐的新局面。

观点

需求要细分“三化合一”破解智能养老困局

对于数字助餐试点遇冷现象,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居家养老分会总干事王衍臻表示,点餐手段的智能并不代表真正的智能。数字助餐想要真正贴心,需要抓住老年人心中的渴望,即方式传统化、简单化,给予参与感、安全感,满足个性化需求。

王衍臻说,即便是学习能力强的老年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也远低于年轻人。因此一般人看似不难的操作对于老年人来说,仍是繁难的。

无论衣食住行,老年人对安全感和尊重的渴望都强于年轻人。很多智能化手段恰恰在这方面是缺失的,不如线下互动安全感高。

此外,老人对于衣食住行的个性化需求不会因为年龄增长和身体状况变化而彻底消失,因此智能养老过程中针对不同老人的不同需求要细分、定制。

王衍臻建议,将智能化、精细化、人情化相结合,为老年人量身定做营养餐。

(原标题:调查|与养老驿站合作推出线上点餐,老人为啥不“捧场”?)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 张骜 方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