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北京气象部门一直频繁发布雷雨大风天气的预警,但还是有人不顾危险攀爬野山。8月14日晚的雷雨夜,6人被困房山一野山,其中还有一人脚扭伤。蓝天救援队组织了22人冒雨跋涉数小时,才将被困者安全带下山。这起“深夜救援”,看得人惊心动魄。
不过,为有力救援点赞之余,舆论场中也不乏追问:雷雨大风预警早已发布、广泛推送,一些人怎么就充耳不闻?原因很多,关键绕不开侥幸二字。近年来,驴友进山、失联遇险情况时有发生,单就北京野山隔三差五就有“险情”。前车之鉴频频,但总有人认为危险是别人的,自己一定没事儿,加之救援高效及时,也让一些人觉得再任性也有人托底。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有人员被困当然要救,但公共资源不能无限度为任性埋单,也经不起漠视规则者的一再消耗。从公开报道来看,险境救援往往兴师动众、投入巨大,救援人员也可能因此遇险牺牲。如果任由少数人一拍脑门想去哪儿去哪儿,对其无条件宽容,显然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权利失衡,不仅挤占了他人享用公共资源的机会,更是对救援人员安危的漠视。
“为自己行为埋单”是规则社会的基本理念,驴友也不例外。这些年,不少景区陆续推出有偿救援方案,舆论广泛点赞。接下来在更大范围铺开,还得立足实际、继续优化。比如,明确、详细区分“游客遇险”的性质,确定更加规范的成本计算方法和相应的政策,使有偿救助真正精细化、规范化、法制化。此外,如果被困者接受的是诸如蓝天救援这样的公益救援,不妨探索其他惩戒方式让其长记性、知敬畏。或视情节严重程度加入黑名单,或公开通报批评等,总之,惟有付出代价,一些人才能学会三思而后行。
(原标题 别把公共救援当成任性“驴行”的资本)
(记者: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