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将重点打击挑动“容貌焦虑”、使用患者名义或形象进行诊疗前后效果对比等乱象。

当今社会,很多人笃信“颜值即正义”,“容貌焦虑”愈演愈烈。腿不够长,来个断骨增高;嫌脸太宽,填充“精灵耳”;小腿过粗,试试“肌肉阻断术”……项目迷花人眼,似乎“哪里不满意就能整哪里”。而火爆的买卖背后,是整个行业的乱象丛生。某些机构乃至“三无”黑店吹得天花乱坠,一边宣扬这是个“看脸的时代”,通过包装“真实案例”鼓吹漂亮之后能嫁得更好、就业更好,一边拍脑门“动刀子”,夸大整容效果,却绝口不提其中风险与代价。狂轰滥炸之下,因焦虑而入坑者越来越多,而因整容致残甚至丧命的悲剧不时见诸网络报端。

平心而论,医美行业并无原罪,要不要整形也纯属个人选择。但问题是,某些机构的虚假广告具有极大的蒙蔽性、煽动性、欺骗性,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成了行业发展亟待斩除的“毒瘤”。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番执法指南首先明确医疗美容不同于护理、保养等一般生活美容,而是属于医疗行为,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才能发布,且要通过有关部门审核。同时,严打使用患者名义或形象进行诊疗前后效果对比,以及身穿白大褂误导消费者认为其属于医生、专家等行为。执法指南切中要害,有望切断某些不负责任机构的引流渠道,倒逼行业规范发展。

严管医美广告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也要看到,若任由“容貌焦虑”蔓延,那么即便不大声吆喝,恐怕还会有人“找上门去”,一些“三无”机构也可能继续违法牟利。这也提醒我们,管住违规整形乱象,还得标本兼治。放眼望去,偶像明星“能打”的颜值、精致的妆容,屡屡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随处可见的广告牌、无处不在的大小屏幕,皆强化着对于“好看”的盲目追求;巴掌脸、A4腰、筷子腿等苛刻标准,折射出“瘦白幼”审美渐成主流……很显然,“容貌焦虑”发展成为今日之势,有意无意推波助澜者着实不少。着眼于此,大大小小的内容平台皆须肩负起应尽之责,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逐渐涵养起健康、多元、开放的审美观。

美有百种,从无定式。缓解“容貌焦虑”,终究还得反求诸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过的事,都会在潜移默化中积淀成我们气质的一部分。与其把功夫浪费在迎合别人的畸形审美上,倒不如学着悦纳自己、丰富自己,在多彩世界中实现自我价值。

(记者:胡宇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