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依法整治各类医疗美容广告乱象,重点打击10种情形,排在首位的就是打击制造“容貌焦虑”。

“容貌焦虑”能使人痴迷到什么地步,中国青年报前几天报道了一个典型案例:二十出头的年纪,馨馨几乎尝试了所有的脸部医美项目,眼睛、鼻子、下巴、下颌角全都“动过刀”。然而,用医生的话说,“她的每个项目都做得很失败。”“小红书、微博、朋友圈,甚至短视频平台‘种草’,都敢尝试。”医生很不理解,这些爱美的年轻人怎么就对网红博主这么信任?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前不久,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小红书、微博等分享平台上的不少“种草帖”,都是由医美机构通过营销团队雇佣写手写成,看似真人日记体验背后,其实是医美机构一系列的虚假宣传。一条假“种草帖”5元即可写成,熟练的写手仅需5分钟就能完成一篇。面对“集团式作战”的营销水军,普通消费者几乎没有任何防御能力,因为他们无从判断,营销账号“种”的到底是“草”还是“镰刀”。

医疗美容涉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商家在提供医美服务时应以合规为底线,平台在提供医美信息时更应提高标准,不能让社交平台成为医美营销的法外之地。

无论如何,不能将侵占消费者的私域流量,当作医美营销新的突破口。

对于整个医美行业来说,拒绝假“种草帖”贩卖"容貌焦虑",不仅应成为一种道德自觉,更应成为一种制度红线。

“全民种草”时代,医疗美容内容铺天盖地。对于消费者来说,理性对待医美是必修课,应该选择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正规医疗机构,不要轻信互联网上的宣传。(□赵志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