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市“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00多家,累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900多万人次。老人对养老驿站的满意度如何?记者近日走访多家驿站发现,在老人看来,服务虽然更近了,但能“挑刺儿”的地方也不少。“暖心饭”还不够暖心
今年,本市计划发展1000个养老助餐点,满足老年人的就餐需求。依托养老驿站,全市已发展养老助餐点967家,年度目标即将完成。养老驿站开展助餐功能,让老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暖心饭”,但也有老人反映,“暖心饭”还不够暖心。
中午12点,正是“饭点儿”,朝阳区安华西里养老驿站的老年餐桌却冷冷清清。“还有什么菜啊?”一位老人推门询问。在空空荡荡的餐车中,只剩下一个盆底儿的青椒炒鸡块和粉条白菜。“原本有六个菜呢,其他都卖光了,就剩下这俩了。”工作人员告诉老人。
看看饭盆中只剩下一个盆底儿的剩菜,老人显然不感兴趣。几点来打饭才能赶上刚出锅的热乎饭菜呢?工作人员表示,每天上午9点驿站开门,老年餐桌先排队发号。想吃上鱼块之类的“热门菜”,就得早来排队。
不想提前到驿站排队领号,也可以在老年餐桌订购盒饭。然而记者发现,老人对盒饭式的老年餐普遍评价不高。打开保温箱,盒饭共有五个格子,三个小方格内装有三样菜品,而另外两个更大的格子里,则盛放着一大盒米饭和一个馒头。老人看着盒饭直摇头:“菜太少,不够吃。主食太多,这一大堆米饭馒头足够我吃三顿的。”
一位养老驿站负责人表示,由于养老驿站的场地所限,大部分驿站没有厨房,只能采用配餐的方式开展助餐服务。“尽管如此,驿站最好也不要给老人直接提供盒饭。”该负责人建议,助餐也要注意细节,有条件的驿站可以设置一个水浴灶,能够看得到、闻得着,这样老人才会放心。
除了助餐服务外,呼叫服务、日间照料、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也属于养老驿站的基本服务功能。根据《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管理办法(试行)》,养老驿站在完成六大基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可以依法自主拓展市场化养老服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养老驿站功能作用发挥不足,老人们觉得服务“不解渴”。
在大兴区双河北里社区养老驿站,日间照料服务的收费标准为每天100元,有专业护理人员负责照料,并提供三餐。然而,驿站从2018年开业至今,日间照料床位却只有一两个老人用过。
驿站工作人员介绍,老人不爱来养老驿站,主要是因为“老人总觉得自己家里更舒服。”老人使用较少的,还有助浴服务。据介绍,有的老人宁愿让家里子女或者保姆帮忙擦擦身子,也不愿意让一个陌生人上门帮自己洗澡。“主要还是观念问题,让陌生人助浴,很多老年人从心理上、面子上觉得难以接受。”
除了老年人观念上的问题,老人对驿站的服务也有看法。84岁的顾阿姨家住海淀区清华园街道,自从小区旁边开了养老驿站,她就经常过去“考察”。前段时间,老人通过驿站找人维修抽油烟机,才花了二三十元。驿站工作人员还上门排查线路老化等安全隐患,这让她挺满意。不过她总觉得,修抽油烟机、代买东西等服务,不应该是养老驿站的主业。
“希望养老驿站能够解决老人的刚需。”顾阿姨说,以老年人去医院为例,出租车见到拄着拐杖的老人,一般都不愿意拉。到了医院,三甲医院一般都很大,交钱、取化验单要来回跑好几趟,这些都需要有人帮助。她还建议,许多老人如今都是高龄独居,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希望驿站能够及时出现。
如何提高老人的“获得感”
据了解,部分养老驿站由于运营能力不强,导致了服务能力不足。根据市民政局的一项调查,全市1000多家驿站只有40%能够提供六项基本服务,50%的驿站只能做到两到三项。
另一方面,老年人之所以对养老驿站提供的服务“无感”,除了自身消费习惯的问题,主要还是驿站没有和老人“接上头”。据了解,全市居家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共有24.7万人,尚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没有与居住地的养老驿站“接上头”。
驿站没有和老人“接上头”,老年人对此也深有同感。作为一名大学退休教师,顾阿姨对于如何在社区里养老的问题十分关注。她表示,养老驿站来了要做调查研究,尽快了解居民的特点。同时,街道、社区也要帮助老人了解驿站,共同推动驿站在老人比较急需的方面下功夫。“怎样收费才能合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开展什么样的服务,怎么做。”
为了让老年人的“获得感”更强,在本月举行的民政系统养老服务“每月一题”推进工作会议上,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强调,养老驿站要聚焦主责主业,满足好基本养老对象的刚性需求,先把“雪中送炭”的事办好。对于那些“跑马圈地”、占而不营的驿站运营方,要采取措施,坚决将其清除养老的队伍。
“养老驿站过去是等客户上门,现在则需要更加主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通过划分责任片区,要求驿站公示主体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确保驿站和老人实现精准对接。接下来,本市将在各街乡镇推广建立“服务群”,委托养老驿站担任“群主”,做好老人和服务之间的供需对接。
(记者 叶晓彦 张楠 王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