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请点击

上个世纪80年代,常州这座江南文化名城靠制造业奠定其在市场经济中的江湖地位,赢得了“工业明星城市”称号。如今,在我国打造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新当下,城市竞争将重回产业主赛道,对于未来常州重振雄风、再创辉煌,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信心满满,他认为,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我们将乘势而上、抢抓机遇,真正把‘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干成发展地位,为全省勇担‘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作出常州应有贡献!”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

【谈定位】

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

陈金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必须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定位。“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是常州最鲜明的发展特质和最生动的城市画像,也是全市528万人民的美好愿景。

面向未来,常州已经确立了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建设水平,力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体现共同富裕目标,是常州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的具体实践。

【谈落实】

把握好新一轮发展的“时与势”,提交“常州答卷”

“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我们要乘势而上,奋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 陈金虎认为,常州正处在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珍惜这么好的势头,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脚踏实地、分秒必争,真正把蓝图变为现实,把定位干成地位。

一是乘产业振兴之势。当前,我国正在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未来的城市竞争必将重归产业主赛道。常州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开放程度高,近年来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地位巩固,动力电池、碳纤维、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抢占风口快速壮大,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加速产业数字化,常州位列全国制造业先进城市第16位。“过去我们靠制造业赢得了‘工业明星城市’称号,未来仍然要靠制造业重振产业雄风、再创城市辉煌。”

二是乘能级跃升之势。瞄准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目标,增强城市的魅力、吸引力、承载力、辐射力,全方位提升城市核心功能,不仅满足一城一域生产生活之所需,更要布局为周边城市、为长三角甚至更大范围服务的功能,提升人口资源要素配置能力。“532”发展战略指向优化城乡形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努力让常州的城市功能品质与上海、杭州无落差,美誉度知名度向上海、杭州全面看齐。

三是乘区位质变之势。常州位于长三角几何中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公铁水空管”运输方式齐全的地级市,机场、高铁、高速、水运能在15分钟左右快速完成转换,这是常州融入大交通格局的重要切入点、发力点。特别是常泰长江大桥、常泰铁路的建设,对常州区位的质变具有决定性意义。常州“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一座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呼之欲出。

四是乘政通人和之势。市党代会结束后,常州全市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干部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企业家有眼光、能创业、创大业,产业工人肯钻研、懂技术、能吃苦,还有一支善于创新创造的人才队伍,这是我们成就未来大势的坚实依托。现在常州人心思进、政通人和的发展氛围最浓,执行力、战斗力、向心力空前凝聚,这是一座城市发展最可贵的“势”。

【谈科技创新】

把“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省党代会报告九个方面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国际化智造名城”是常州未来发展的一张名片,常州有何新思路、新举措,让这座工业智造明星城,借助创新之力、产业之势、人才之能,代表江苏参与国际竞争呢?

陈金虎答道,科技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强。常州的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这背后彰显的都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我们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一是着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全力建设“两湖”创新区、中以常州创新园、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在智能装备、动力电池、石墨烯、碳纤维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在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两张网”领域,打造行业级平台。

二是着力壮大高水平创新主体。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实施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计划”,发挥200多家隐形冠军的产业优势,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科技企业。

三是着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配置国际社区、国际教育、国际医院等资源,全力营造与上海、杭州、深圳“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环境。对创新创业项目,实打实掏出真金白银,最高给予1亿元的重奖,让常州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

四是着力营造高效能创新生态。设立400亿元科创资金,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组建100亿元常州科创母基金和60亿元天使母基金,签约了一批重大基金合作项目,总规模超200亿元,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谈民生】

塑造六张民生名片,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

常州如何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陈金虎表示,群众的“身边小事”就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他谈到,未来五年,常州将以保障改善民生为追求,打造共同富裕、文明向善的现代化常州,创造高品质幸福生活。重点是着眼促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基本原则,加快塑造“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等6张民生名片,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

此外,加快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下大力气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落实全面三孩政策及配套措施,发展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陈金虎还坦言,“虽然我们已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仍有极少数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必须给予更多关注和帮助,坚决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琳 王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