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龙宫“祭窑坊公”:最独特的瓷界祭礼
中国之最
在古老庙宇中以最独特的方式来祭祀窑祖神
位置
泉州德化县城宝美村境内的祖龙宫
特点
用新开发的瓷艺品作为供品,寄托对瓷业发展的祈盼
祖龙宫始建于宋,一直是德化陶瓷从业者心中的“圣地”。 (资料图片,李宏图 提供)
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目前,德化县境内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39处,这些窑址遍布德化全境,很多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在德化的古窑址中,屈斗宫窑址、祖龙宫窑址、尾林窑址、内坂窑址等尤为重要。已成为世界遗产点的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其兴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在发展过程中创烧出独特的白瓷产品,显示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本地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祭窑神现场舞龙表演助兴(资料图片,李宏图 提供)
通过“祭窑坊公”的方式,来寄托对瓷业发展的祈盼。 (陈志明 摄)
祖龙宫与屈斗宫窑址比邻,据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祖龙宫始建于宋,数百年来一直是德化陶瓷从业者心中的“圣地”,因为宫里供奉着德化陶瓷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窑坊公”林炳。据悉,林炳为北宋中叶德化瑶台市(今宝美村)人,他是德化窑炉革新的先驱者。宋时,泉州刺桐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作为对外贸易主打产品的德化陶瓷需求量大幅增加,而当时德化烧瓷的窑炉都是一些方形或平顶条形的小窑,难以大规模生产瓷器以满足出口的需求,因此,“拱大窑”成了德化窑工共同的梦想。林炳率先尝试“拱大窑”,他把小型的方形窑、平顶条形窑改建成大窑,并试着烧制陶瓷。但一开始时,高温焰火一冲出,瓷窑便塌顶,屡试屡败。林炳在塌窑处苦思冥想。有一天,他在窑前打起瞌睡,梦中只见一美丽仙女“袒露双乳,凸起大腹,口吐烟雾”从空中飘然而至,并向他指了指窑炉。梦醒后,林炳认为获得仙女的暗示,马上入手打造新窑炉,一改过去使用的方形、平顶条形窑,新建砌拱圆穹顶主窑室(凸腹),两旁砌“奶窑”(露乳),砌窑囱拔焰消烟(吐雾)。没想到,新窑一试烧,竟大获成功。林炳由此成为德化“拱大窑”第一人。为感激玄女“指点”的恩德,林炳塑玄女像并建宫奉祀。林炳逝后,窑工塑林炳像安于玄女之右,并尊其为“窑坊公”。后来,奉祀他们的宫庙被称为祖龙宫。
以陶瓷作品祭窑神(资料图片,李宏图 提供)
祭祀当天,祖龙宫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陈志明 摄)
为纪念林炳对陶瓷业的特别贡献,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林炳诞辰日,德化当地人都要在祖龙宫举行独特的“祭窑坊公”活动。中国传统的敬神祭祖的典礼通常是以牲畜、蔬果之类食物为供品。而德化人在祭祀窑坊公时,却以新开发的瓷艺品作为祭品,陶瓷厂家与艺人都是带着最得意的新作品或获奖作品前来祖龙宫祭拜“窑坊公”。郑炯鑫认为这种奉祀方式是瓷界最独特的祭礼,即使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祭祀当天,祖龙宫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前庭上高甲戏、腰鼓队、大鼓吹、舞龙队等热闹开演。宫内主殿中早早摆放上琳琅满目的陶瓷作品,艺术陶瓷、日用陶瓷、西洋工艺瓷悉数到场。在庆典礼乐声中,陶瓷界代表轮流奉上各自的瓷器供品,随后乡贤宣读祭文,童男童女诵读《窑坊公颂》,陶瓷界代表集体朝拜窑坊公,表达对窑坊公的崇敬之情。整个祭祀过程庄严而隆重。
宫内奉祀“窑坊公”林炳(陈志明 摄)
陶瓷厂家与艺人都带着最得意的新作品或获奖作品前来祖龙宫祭拜“窑坊公”(陈志明 摄)
那么,其他地方是怎么祭拜窑神的呢?北京门头沟区有一条街叫河南街,因早年河南窑工聚居而得名。这里的窑工每年会在农历腊月十七到当地窑神庙中祭拜窑神。窑神庙内有窑神塑像,人们供上猪头、整鸡、糕点、水果等物,然后依次膜拜就算礼成;在浙江龙泉,传说中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农历七月十八为祭窑日,届时窑匠要沐浴斋戒,在窑头师父榜前设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江西景德镇每年也有祭窑仪式,主要内容为“拜三圣”。所谓“拜三圣”,就是祭拜瓷业史上三位代表性人物:宁丰子、赵慨和童宾。祭窑仪式是在每年冬季进行的,主要包含“暖窑神”“斗戏”等环节。“暖窑神”时要焚香燃烛、杀鸡摆酒、鸣放鞭炮,“斗戏”即文戏表演,有踩高跷、跳蚌壳舞等,表演时鼓乐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从这些不难看出,德化祖龙宫“祭窑坊公”与各地祭拜窑神的仪式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以瓷为供的形式突出了行业特性,具有独特性。德化瓷业人士每年通过“祭窑坊公”的方式,来寄托对瓷业发展的祈盼。
□记者 吴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