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 唯一已出土的海外返航古船
中国之最
我国出土的唯一一艘由海外返航的古代远洋海船
位置
泉州鲤城区西街开元寺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特点
采用的水密隔舱技术,领先西方国家近千年;有完整的旅行轨迹,有大量随船实物和完整的船型,研究价值高。
在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内可一览宋代古船全景(陈英杰 摄)
宋代古船上的香料(陈起拓 摄)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人借助海洋,以船只为载体,绵延数千公里、串联数十个国家的海上贸易大通道。海上远航常伴随暗礁和风浪,并非每一艘船只,都能成功到达彼岸。沉睡在大海深处的一艘艘沉船,不仅是弥足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也是探索古代文明交流史的“时空胶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水下考古研究的逐步发展,在一些古代航线下,陆续有古沉船重见天日。我国古沉船家族较为有名的有“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南澳一号”“碗礁一号”等。其中,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是我国出土的唯一一艘由海外返航的古代远洋海船,其他均是从中国向外出发途中失事沉没的。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为远洋贸易后返回的商船,有完整的航行轨迹,有大量随船实物及完整的船型,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古船上的木货牌(签)(泉州海交馆 供图)
水密隔舱建造技艺(陈起拓 摄)
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发掘于1974年8月,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1973年8月,长期在家乡泉州进行泉州港考古研究的厦门大学历史系庄为玑教授,与福建省博物馆、泉州市文管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单位的十几名考古人员,到后渚港考察海外交通史迹时,听说有渔民在海滩上捡到潮湿的木头,点火而不燃。在现场调查时,庄为玑在一条水沟旁找到很多裸露的木板,结合附近石条砌成的古码头,以及周边发掘出的宋代陶瓷器,他判断此处有一艘规模不小的古代木船。后经多次复查,并进行局部试掘,庄为玑的判断得到进一步证实。经报省文化局、国务院文物局批准,在做好前期相关筹备工作的基础上,1974年6月9日,中国首次大型海湾考古发掘工程启动,发掘工作持续到当年8月,历时两个半月。
发掘出的沉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有13个水密隔舱,载重量200多吨,除船体上部结构损坏无存,船首残存部分结构,船身中部底板、舷侧板和水密隔舱壁、桅座、船龙骨等保存较好。专家结合船型结构特点、船舱出土遗物及沉积环境等,推断这是南宋末年的远洋商船。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介绍说,有宋一代,我国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自唐以来,泉州便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重要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更是空前繁盛,以“刺桐港”之名享誉海内外,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元代时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悠久繁盛的海外贸易,造就了发达的造船业,泉州成为我国古代南方重要造船基地,所造船舶以结构坚固、抗风力强、适航性好而著称于世。专家从古船用材、造船工艺和“保寿孔”等方面来看,判定其为泉州建造的“福船”。古船龙骨和壳板的设计及其工艺、水密隔舱的设置,都显示出其设计和建造技术的先进性。特别是水密隔舱,大大增强了海船的抗沉性和船体的坚固性,且便于货物的装卸,这种先进设计可上溯到唐代,比欧洲早了近千年。
四爪铁锚(陈英杰 摄)
1974年,古船挖掘现场。(泉州海交馆 供图)
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复原模型(陈起拓 摄)
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出土物最多的是香料药物,有4700多斤,有降真香、檀香、乳香、龙涎香、沉香、槟榔、胡椒……这些宋元时期我国重要的进口商品,是当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医药上的热门货。此外,出土物还有木货牌(签)、铜铁钱、陶瓷器、象棋子等13类,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专家根据出土物判断,这是一艘从东南亚满载着香料回泉州港的沉船。
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的出土,是我国宋代特别是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我国海外交通贸易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以及我国造船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75年3月,《人民日报》以《泉州湾发掘出一艘宋代木造海船》为题刊发报道,消息一出,震撼海内外,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纷纷转载,并称之为“世界考古珍闻”。1984年,《中国自然科学技术史》丛书作者、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参观后,盛赞“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的重要实物印证,这艘沉睡海底700年的古船及其所承载的出土物,如今静静地躺在开元寺里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带着昔日的辉煌与沧桑,循着漫长而曲折的海上丝绸之路,穿越千百年时光,向人们再现700年前宋船航行的商贸历史与生活图景,讲述宋元中国辉煌的海外贸易与交流史。
□记者 黄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