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首家“邮局咖啡馆”登上热搜。据悉,该咖啡馆坐落于厦门,由当地原有的国贸邮政支局改造升级而成,在保留邮政服务的基础上,叠加了咖啡饮品和邮政文化创意服务。咖啡馆开业后,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在大众点评上飙升到厦门咖啡店热门榜第一名。
对此,网友的立场分化严重,有人说“感觉不错,可以边喝咖啡边写信”,有人说“这定位太模糊了,没有场景”,还有人直接拍砖说“邮局哪有咖啡基因,不要用自己的爱好挑战别人的专业”。笔者认为,对于跨界,没必要过早否定,正如春起之苗,且看下一步如何运维。
其实,邮政跨界早已不是新鲜事。除了开药店,销售种子、农药、化肥,拓展金融业务等,更是借文化元素多处开花:上海有“武康大楼主题邮局”,与中华名小吃、老字号乔家栅联合,推出了咖啡、冷饮、小食、邮政文创等新产品;“樱花邮局”是武汉大学教师公寓附近的网红打卡点,樱花特色的奶茶饮品以及各种“武大文创”是邮局的明星产品。
近年来,有不少靠国企的强大信任背书、拥有国民级知名度的品牌,开始尝试跨界。它们利用自身行业优势,进行跨界创新,整合上下游供应链,找到最大盈利点,甚至拓展出多种新商业模式。比如,近年来中石化、中石油、同仁堂进军咖啡行业后,被网友们戏称为“汽油味咖啡”“中药味咖啡”。
大品牌跨界,有资源、资本方面的优势,而到了垂直赛道,都面临多重阻力,即如何重新建立渠道、强化受众对品牌的认知。此过程至少有两点不可小觑:首先是用户对产品的信任程度,大家最初在同一起跑线上,如何依靠内容属性来建立用户信任是取得名次的关键。尤其是依赖招商加盟的实体店,品牌沉淀良久,才能蓄积起市场认可的势能。
很多跨界,看似是简单的物理搭配,实则要在用户那儿产生诚意满满的化学反应。以邮局咖啡馆为例,经营者在装饰元素、产品品控上不断创新,在满足顾客打卡需求的同时,更要嫁接书信情结,提升IP运营推陈出新的能力。
再就是不可小觑性价比的优势。大品牌在供应链渠道上,可谓船大难掉头,反而不如那些借船出海的小品牌反应敏捷。时下,电商、直播对各种小号品牌较为友好,尤其是缺失头部品牌的领域,国货品牌层出不穷。比如文化领域,像个人、工作室做的知识付费、荐书项目,比很多大品牌的出版社要灵活,效果更佳。
在互联网的生态系统中,大小品牌同处一个蜂窝中,小品牌闪转腾挪更机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大品牌的吸引力。而文化类的项目,主要靠人、靠创意,不像咖啡品牌复制性强。解剖某铜制品牌由弱到强的成长之路,可以看出铜制品的实用性虽然在降低,但它被注入创意后,作为工艺品、器物的点缀作用依旧很强。
在咖啡、麻辣烫、火锅等餐饮领域之外,传统文化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强烈,同时越来越追求性价比,如何挖掘与现在社会文化结合的契机,让传统文化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是所有从业者需要仔细考虑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