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茶文化不仅在中国得到传承和发展,在欧洲的历史文化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从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茶会,到盖斯凯尔夫人《克兰福德镇》里的茶店,再到海涅笔下的《他们在茶桌旁相聚》,自引入欧洲后,茶便成为人们喜爱的日常饮品,在各地衍变出不同的饮茶文化。

德国北部的东弗里斯兰地区便有着独特的茶文化。根据德国茶叶和草药茶协会2021年报告显示,东弗里斯兰以每年人均300升的饮茶量,成为全球人均茶叶消费数量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一数字远远超过德国人年平均消费的70升。

“茶的世界”

东弗里斯兰的人口密度较低,没有大型机场,乘坐火车是最适宜的选择。位于诺登小镇的东弗里斯兰茶叶博物馆常设展览“茶的世界”,从茶史、饮茶风俗、茶具等方面展现了当地独特的茶文化。

在抵达欧洲后的几十年里,茶叶被当做能够治愈疾病的神奇药物。从18世纪开始,饮茶风潮逐渐在东弗里斯兰地区流行开来。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积极开展茶叶贸易,大量茶叶涌入欧洲市场,供应的增加使价格下跌,普通民众也有能力加入消费的行列。茶叶博物馆的专家塞布丽娜·罗斯介绍,在中世纪,当地水质较差,无法直接饮用,而红茶味道浓郁,可以多次冲泡,价格也经济实惠,令低收入者喜爱不已。由此,茶叶取代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啤酒,成为当地居民的日常饮品。为媲美啤酒的营养价值,人们在茶中加入糖和奶油。无论是日后的咖啡热潮,还是战争期间的茶叶短缺,都没能减少东弗里斯兰人对茶的热爱。时至今日,饮茶已成为当地的文化习俗之一。

除了记录当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博物馆每周都进行多场茶道表演。东弗里斯兰的饮茶仪式很“精致”:茶艺师先将茶壶用热水温热,保持壶温,再用小勺精确计量取茶,注入热水后用烛台对茶壶保温加热,喝茶时用金属筛子过滤茶水。东弗里斯兰茶道的特别之处在于先将大块冰糖放入茶杯,再倒入茶水冲泡,冰糖在热水激发下发出碎裂的声响。最后取少许奶油逆时针沿杯壁淋下,乳白的奶油先沉入褐色茶汤底部,渐渐上升至茶水表面,绽开白色云朵。通常,当地人喝茶并不搅拌,于是每口的味道都不一样——最先尝到浓茶的苦与涩,但当冰糖和奶油的香甜从杯底涌出,茶水温润的口感便萦绕齿间。奶油的润、浓茶的苦和冰糖的甜交织融合,宛如一支由技艺精湛的管弦乐队合奏出的缤纷交响。

东弗里斯兰的茶叶和佐茶食品极具代表性。与国内温润淡雅的茶汤不同,东弗里斯兰茶的味道更加馥郁浓厚,被誉为“黑色黄金”。这种茶只在德国生产,由多种茶叶按照不同配比调制而成,大部分含有阿萨姆红茶。1806年,约翰·本廷在莱尔的杂货店调制出第一批被后世认为“正宗”的东弗里斯兰茶,这种碎片状的混合茶再次降低了茶叶成本。当地茶点则一般以含有奶制品的面食为主,比如黄油蛋糕、华夫饼、奶酪三明治、苹果塔或覆盆子酱蛋糕等。

“世界尽在一杯茶中”

正如德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斯在《那美妙的苦味》中的评价,“没有哪种饮料比茶更适合让人进入安静的沉思和无限的遐想状态”。茶叶不仅是许多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精神食粮。罗斯说:“东弗里斯兰居民一天的安排由茶引导,每天喝茶两到四次很常见,他们起床就要喝早茶,早餐时要饮早餐茶,此外还有上午茶、下午茶、晚餐茶和晚茶。”

博物馆茶具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茶壶、茶杯和茶碟,展示出东弗里斯兰不同历史时期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带柄小瓷杯、绘有精美图案的茶壶、茶匙、滤匙、奶盅瓶、糖罐和加热烛台,一件件茶具反映着当地的生活习惯及审美爱好。基于德国饮茶习惯,当地人使用的器具也别具特色,通常绘有精致的鲜花图案,大多为玫瑰花。在德语中,很多与茶有关的短语都来自东弗里斯兰,例如“东弗里斯兰玫瑰”,便特指带有玫瑰图案的茶具。此外,东弗里斯兰当地盛产的白蓝彩釉瓷质茶具也多有展出。中国瓷器在欧洲掀起了流行风潮,来自中国的瓷器融入并影响着欧洲的饮食文化,同时促进了当地仿制乃至自创瓷业的发展。

自传入欧洲以来,茶叶改变欧洲人饮食方式的进程一直延续到今天。博物馆特展“世界尽在一杯茶中”详细介绍了中国、英国、土耳其、阿根廷等国的12种茶文化。同一片绿叶在各地衍生出不同饮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结合当地文化,又发展出不同的茶文化形态。无论是东亚地区的清茶饮法,还是欧美地区加奶加糖的习惯,都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多元的饮食习惯和文化特色。一片小小的茶叶,连缀起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图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