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路,始建于1956年,因临近隋唐西苑遗址而得名。西苑路,是一条氤氲了诗意的路,在洛阳人心里有着重要的地位。提起她,只有一个字“美”,媒体评选的“洛阳最美道路”她榜上有名,西苑路上的“金光大道”还被誉为“洛阳最美24小时”的风景之一,也是大气秀美新洛阳一道亮丽景观。
西苑路西起武汉路,东经太原路,北道与延安路相接,南道与南昌路相接。在这条路上,天津路以西段,两道中有宽阔的绿化带,各式造型雕塑立于其间;天津路以东至延安路段有街心花园,也就是著名的牡丹广场。整条道路富植花草树木,法桐入云,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舒适感,无愧“西苑”之名。
西苑,是隋唐时期都城洛阳的皇家禁苑,隋称会通苑,又名上林苑,唐武德初年改称芳华苑,武周时又改为神都苑,因位于隋唐东都城宫城的西面,所以历史文献中常称其为西苑。
古代中国的都城和苑囿,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王朝营建东都洛阳时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在洛阳城西部建造了一个规模庞大、富丽繁华的苑囿,即西苑。
《隋书·食货志》记载:“苑囿连接,北至新安,南及飞山,西至渑池,周围数百里。”《元河南志》与《唐两京城坊考》中记载,隋旧苑周长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隋唐东都城的外郭城周回六十九里二百一十步。如此看来,西苑的周长是东都洛阳城的3倍多,折算成面积的话则更为广大。《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四》记载:“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也就是说,隋炀帝在建造西苑时,依托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将来自四面八方的珍稀动、植物皆聚集于西苑,其富丽景象可想而知。西苑建成以后,隋炀帝曾在西苑接待国外使臣,并时常在西苑中与群臣、诸妃宴饮作乐。
随着隋末农民战争爆发,洛阳作为战争的主战场,西苑也难以幸免于难。《资治通鉴》记载,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时密(即李密,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兵锋甚锐,每入苑,与隋兵连战”。《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记载,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世子建成(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等至东都,军于芳华苑”。连年战事,给西苑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唐太宗曾多次下令对洛阳宫进行修治,但是遭到大臣的谏阻,没有成愿,直到唐高宗李治时西苑才再次兴盛起来。李治曾长期寓居洛阳,并说“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在此情况下,唐政府开始对西苑进行大规模的恢复重建,为皇室所享用。
隋唐两代苦心经营150余年的西苑,最终在“安史之乱”中饱经摧残,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了如今的隋唐东都西苑遗址,并于2004年并入国家重点保护单位隋唐洛阳城的保护范围。
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的西苑路仍然延续着“苑囿基因”——道路两旁法桐荫浓,好似两道绿色长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的洛阳,西苑路两边的这些法桐,也都是在苏联援助时期种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梧桐树高高大大,挺拔向上,树枝相互接连,向上看只能看到绿色的树叶和从树叶缝隙中露出点点的天空和零碎的阳光,为行走在它下面的人呈上一片充满诗意的世界。
西苑路依然是老涧西人喜爱的乐园,有人喜欢西苑路的文艺,有人喜欢西苑路的法桐,有人喜欢西苑路的慢节奏,不同的人对其有着不同的感情。漫步其间,南北各两排高大的法桐高耸入云,道路中心的绿化带中矗立着一座座造型雕塑,不少市民在跳舞、打球、踢毽子、下象棋……这条以昔日皇家宫苑命名的道路,如今已成为市民的“文娱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