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我给你们鞠躬了。”4月13日下午,上海市徐汇区龙耀路方舱医院,一位康复出舱的女士登上回家的大巴前,对着送行的山东省援沪医疗队员深情一躬表达谢意。虽然下着不小的雨,但阻挡不了康复患者回家的脚步。因防控要求,大巴不能进院,医疗队员们就为出舱患者撑伞挡雨,一直送到大巴门口。

4月6日开始,山东省援沪医疗队整建制接管龙耀路方舱医院收治患者。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在队员们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下,首批30多位患者康复,达到了出舱条件。

从12日晚上开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刘钧宁就开始和上海当地、舱内负责人对接,一直忙到13日凌晨1点,13日早上6点多又来到方舱继续对接。

“因为是首批患者出舱,有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需要考虑,各方面的流程也需要梳理、协调,所以13日一早负责综合信息方面的几位负责人都来了,想着通过‘实战’发现问题针对性解决,为下一步提高患者出舱效率作准备。”刘钧宁说,比如虽然患者入舱前的地址是徐汇区,但其户籍地或实际居住地可能是上海市其他区,甚至是外省,首批出舱患者中就有一些家住浦东新区、闵行区的,需协调接送车辆。

齐鲁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董辉告诉记者:“2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且必须间隔24小时以上,是出院的基本条件。舱内医生和护士还要对这些患者一对一评估,判断是否可以出舱。”

目前,舱内患者每天都要进行核酸检测,董辉和队友沈萌萌要做的就是把核酸检测结果通过身份证号匹配到舱内患者,要具体到哪个分区、哪个床位。一开始,数据核查、匹配耗费很大精力,1100多名患者的信息往往需要2人花几个小时时间。“后来,我们找了专业人士写了一个excel,半小时就能完成匹配。为了保证信息准确无误,还要人工再核对一遍。”董辉说,伴随着患者出舱、入舱,相关数据的核实、匹配将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从13日开始,医疗队又增加了2名队员参与这项工作。

“从住进方舱医院起,康复回家可以说是每一位患者的愿望。看到患者康复出舱,队员们都很高兴,感觉自己辛苦的付出没有白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护士长杨金苹说,舱内患者也不容易,有些压力很大,所以医疗队特别注重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制作手绘的小挎包、香囊送给患者,组织套圈、广场舞等小活动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他们的压力,为让他们早日康复尽可能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漕宝路方舱医院,13日下午也有30多名患者康复出舱。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效丽感慨地说,伞不够用,队员们有的把伞罩住患者,不顾雨水打湿自己身上的防护服。有的直接把伞给了患者,自己顶着黄色的垃圾袋在雨中奔走。队员们为患者康复出舱高兴。几天来,漕宝路方舱医院已有100多名患者康复出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