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蜕变为“伪创新”,在一些地方的基层治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让有限的资源陷入“内卷”,基层疲惫不堪,群众牢骚满腹,工作毫无起色,发展受到制约。有媒体对“伪创新”背后“真折腾”的点评,一语中的。自媒体对如何根治“伪创新”顽症,更是妙招迭出。如何让创新成为发展的动力,使“伪创新”就此偃旗息鼓,似乎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以便精准施策,靶向治疗,根除“伪创新”的病灶。

创新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伪创新”的?问题出在基层,根子通在上层。这个说法虽然不新,但仍不过时。“伪创新”是某些上级机关威逼利诱出来的。先说威逼。下级服从上级,本来是指贯彻党的大政方针要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有的部门偷梁换柱,夹带自己的私货,把所谓的“创新”任务一同下达到基层。要求基层每个条线部门,年初就要有创新项目,年中检查,年底验收。没有创新项目,或验收不合格,都要扣分。于是年底就在筹划来年的创新项目,为创新项目起个名字,绞尽脑汁,一定要与众不同;为充实内容,七拼八凑,一定要丰满厚实;为确保过关,全程留痕,一定要令人信服。至于是否解决问题,根本无从考虑。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本来创新奖的设立,是奔着要去解决问题的,但一味的威逼利诱,使得一些基层同志吃了猪油蒙了心,置群众利益于不顾,视获奖为终极追求。为了获创新奖,对上级投其所好,对同事层层加压,对问题置之不顾,从年头忙到年尾。发通知布置,开会议督查,搞活动造势,发文章推广,留影像备查,忙得不亦乐乎。一味差别化求新,颠覆性求异,独独就忘了本质性求真。凡事轰轰烈烈走过场,扎扎实实搞形式,让本该用创新去破解的难题,失去了化解的窗口期,留下棘手的大麻烦。遇上作风漂浮的领导,往往还被表面文章迷惑,或在虚构的经验材料上批示推广,或在编造的参观现场上表扬肯定,致使弄虚作假的“伪创新”愈演愈烈,破坏了社会的风气,影响了干部形象,助长了投机取巧,影响了地方发展。

为鼓励创新设立创新奖,让“伪创新”有可乘之机,这也许是设奖者始料不及的。究其成因,是舍本逐末所致。有的根本就不想去解决真问题,而是以哗众取宠的口号代替实质性工作,想用“一俊遮百丑”代替攻坚克胜的过程。

其实,创新工作从来不是奖出来的。回顾我党的一个个胜利,有哪个胜利是靠评奖评出来的?都是奔着为国尽忠、为民谋利,抛除私心杂念,用新理念换脑子,以新手段变法子,靠新成效探路子,心无旁骛抓改革,一心为民谋发展,以滴水穿石之功,攻坚克难,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创新之举。所以,对各层各级的“创新奖”进行一次回头看,很有必要。对那些有名无实的尽快充实内容,让其回归常态。对那些有害无益的“创新奖”,痛下决心,坚决精简,不能让它们坏了创新的名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供机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