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2022年一季度深圳经济运行情况发布。在疫情大考、千钧重压之下,深圳经济形势如何,备受关注。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今年一季度,深圳经济“稳”有预期、“进”有动能、“活”有力度。以稳投资、稳外贸等缓冲压力,稳住制造业基本盘;从提升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积蓄“进”的动能;千方百计利企援企稳企安企,迸发385万市场主体的巨大活力,增强“稳”的信心、“进”的决心,为深圳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积蓄向荣之势。
“稳”有预期,承压而上显“韧劲”
在深圳富士康龙华科技园的数控机床精密加工智造熄灯工厂,工业机器人一刻也没有停息,这座“灯塔工厂”可实现从自动上料、零件加工等到智慧物流的完整生产流程。几十公里外,位于坪山的荣耀智能制造产业园内,SMT生产线上百个工序中75%由自动化设备完成,每28.5秒就有一台手机下线。在深圳海上通道,盐田港码头数以万计的集装箱,载着全球供应链上亟需的“中国制造”漂洋过海……
2021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继续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作为工业大市,稳经济首先要稳工业,深圳始终“稳住制造业的基本盘”。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大考,深圳以扎实有力的“双统筹”夺取“双胜利”。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企业与疫情竞速,和困难赛跑,展示出强大的韧性。比亚迪今年2月累计销售新车约9.11万辆、同比增长336.2%。华为3月发布年报,该公司2021年研发投入达1427亿元,创历史新高,占全年收入的22.4%。前不久,华为成立新十大军团。承压之下,华为仍持续战略投入,构建未来能力,正如华为董事、CEO任正非所说:“雨不打花花不红。”深圳企业,就是有这种面对困境更要“倔强生长”的基因,迎难而上,坚韧不拔,支撑起傲然挺立的工业脊梁,让深圳经济“花更红”。
“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稳住制造业的基本盘,让制造业空间得到更好保障,让搞实体经济的企业更有信心、更有希望。”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单列出来,提出今年要推动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提速,开工建设5个百亿级、10个三十亿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
稳投资,为经济装上“压舱石”。
4月8日,深圳市今年第二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200个项目总投资1624.4亿元,而在此前,深圳第一季度已集中启动245个项目、总投资2354.7亿元。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有力发挥有效投资的稳增长作用,为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业投资增长52.9%。深圳将继续加大高质量投资力度,今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5%,适度超前布局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全年基础设施投资2200亿元、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000亿元。
稳外贸,同样有基础和信心。
在深圳比亚迪弗迪电池SVB工厂内,全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作,全球每10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7辆使用弗迪继电器、10辆使用弗迪动力电池;深圳TCL华星光电厂区里,高世代面板生产线365天24小时不停,助世界强屏;一季度,深圳“湾区号”国际班列货值增幅超过三成;3月份,深圳港日均6.4万个集装箱漂洋过海……深圳制造,奔腾入海,与全球共振。
深圳出口连续29年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今年,深圳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还要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机遇,拓展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政府工作报告定下“小目标”:全年进出口总额要增长2%。
总体来看,深圳经济在承压中不断向上突破,“稳”的底盘依然坚实,经济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强的韧性。
“进”有动能,创新驱动蓄“后劲”
基本盘不牢,无以言“稳字当头”;新动能不兴,无以言“稳中求进”。深圳一手抓当前基本盘之“稳”,一手谋未来新动能之“进”,在总体“稳”的基础上向着高质量发展“进”,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扎实基础。
“进”的动能,来自创新能力的跃升。
在光明科学城启动区,脑解析与脑模拟平台、合成生物平台两个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近日已进入收尾阶段,同时“光明科学家谷”启动了城市设计与重点项目建筑方案的国际招标工作。
透过这束从光明科学城折射出的“科学之光”,我们看到,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发展动能实现新提升。目前,深圳已建设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创新载体超过3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1万家,“串珠成链”的各类创新平台凝聚合力,为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注入蓬勃能量。
“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提出持续推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对协同创新、开放创新能力的提升之策也首次以相同篇幅着墨,一纵一横、一内一外,拉起整个立体网络。报告提出,深圳今年力争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到5%以上,要推动创新发展再上新水平。
“进”的动能,来自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掰开深圳GDP“蛋糕”会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近四成,2021年增加值逾万亿元。深圳已构建起“四个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即全市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之一。
今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仍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负责人表示,尽管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表现仍好于预期,有的企业保持高速增长,如科达利、中成空间、沃特股份、欣旺达等企业展现十足韧性和活力。
对于如何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深圳方向很明确,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巩固优势、补齐短板、提升能级、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增长点”等行业逐一点出,并提出分类梯次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意在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蓝海。今年,深圳要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
“进”的动能,来自新业态的潜力。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疫情之下,传统消费转型升级,新型消费潜力释放,一些新业态展现巨大潜力,网上零售等业态“逆势突围”快速增长,比如,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5%,活力新业态中蕴藏着无限机遇。
目前,深圳正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2021-2022城市时尚消费力指数报告》中,深圳位列全国前三,在优质商圈聚客、新消费可塑性、年轻商业创新和政策环境支撑等方面领先。
今年,深圳提出深入开展十大消费行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突破1万亿元,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引进设立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230家,发展定制消费、时尚消费、体验消费,培育引进电商平台,扩大网络零售规模。随着新业态不断激活,这座“青春之城”将焕发更加精彩的另一面。
“活”有力度,放水养鱼铆“干劲”
经济之“稳”,终究植根于预期之稳,在于一个又一个微观主体的信心之稳。深圳千方百计呵护好千千万万市场主体,让他们活力迸发。
惠企做好“加减法”:在减轻企业负担上做“减法”,在落实惠企政策和企业服务上做“加法”。3月25日,《深圳市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若干措施》发布,30条措施精准直达、务实管用,服务企业、放水养鱼,预计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750亿元,目前已落实超过150亿元,千方百计利企援企稳企安企,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措施着眼长远、激活增效,为市场主体发展成长保驾护航。”4月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发布,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表示,针对“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等6类不同市场主体发展的特性需求,量身定制发掘寻找、孵化培育、扶持壮大的全链条机制,加大个性支持,让市场主体“生得快”“育得多”“长得大”。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与纾困解难“30条”相互支撑、长短相济,形成组合拳,让市场主体经营更放心、发展更顺心、扎根更安心,充分提振市场主体赢得未来的信心。
今年以来,虽然面对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广大市场主体仍坚定投下信任票:来自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深圳累计有商事主体385.86万家,比去年同期增长5.29%。
水活则鱼大,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深圳将不断健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体系,落实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今年要新增商事主体50万户,新增“个转企”2500家、“小升规”工业企业200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0家以上。
乘风破浪,万里行船。
今天深圳的经济,动力与压力并存,机遇和挑战交织。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在发展承压的时候,就越要有高质量发展的定力和决心,全力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信心向未来。
2021年,深圳GDP达到3.07万亿元,成为国内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在这个高基数上,今年深圳GDP增长预期目标定为6%左右,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按照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到2025年,深圳经济总量将达到4万亿元。今年,深圳将在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等方面重点发力,全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不断开创深圳改革发展新局面,凝聚起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
深圳经济航船定能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行稳致远、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