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的钢筋、开阔的土地、轰鸣的机械,近日在东营市河口区“鸣翠人家”百合全产业链项目现场,700亩盐碱地已完成改良深挖、铺膜和回填等工程,核心区的第一、二栋智能温室已完成框架安装和墙裙砌筑。

河口区地处黄河下游退海之地,全区农用地175.5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4.87万亩,耕地中不同程度的盐碱地占比达到88.79%。长期以来,盐碱化的土地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怎样“变废为宝”、让盐碱地变良田?河口区用种子和土地“双适应”的模式破解了盐碱地增效难题。

一直以来,河口区普遍采用淡水泡田压碱等传统模式治理改良盐碱地,工程量大、耗水量高,容易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为此,河口区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省科学院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集成国内外盐碱地改良技术,探索以灌排分开、暗管排盐为基础,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孔隙率和微生物群落为根本,以选育耐盐植物为目标的盐碱地治理改良新模式。

为了土壤“增肥”、提高脱盐率,河口区探索实施以沼渣、牛粪、耐盐复合微生物菌剂为主的土壤质量提升综合技术,充分利用河口区每年100万吨畜禽粪污,集成土壤盐碱高分子脱除剂,可使盐碱土壤有机质增加、孔隙度增大、容重变小,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提高中重度盐碱地脱盐效率。目前,河口区正在实施总投资5000万元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及研究平台项目,在河口街道、六合街道、新户镇建立一个育繁推中心、三个推广基地,建设2万亩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并以点带面,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2年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示范样板。同时,建立研发实验平台,与3-5所高校、科研院所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储备50名以上专家、教授,引进10家农业研发、推广的重点龙头企业。

今年2月份,河口区与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加快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研发、选育、推广。该项目共投资3000万元,建设黄淮海滨海盐碱地作物育种研究院、盐碱地综合育种实验室和种质资源库、种子智能加工厂、耐盐碱大豆“育繁推”基地,搭建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发掘平台。年内完成建设3000亩核心基地、种子智能加工厂区等,收储耐盐碱豆种300万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