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海吃海”,是宁波渔民祖祖辈辈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许多传统的渔民陆续“洗脚上岸”,吃起了“旅游饭”。据了解,从今年2月起,象山县“减船转产”行动全面铺开,没多久,本地渔民陆续收到了补助金。更多的渔民则踏足休闲渔业、观光旅游等非渔行业,奏响了海上共富曲。
有45年“渔龄”的老渔民当起了民宿主
日前,记者来到了象山县石浦镇沙塘湾村,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卓绝,入选了2021年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名单。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说,这里曾经交通闭塞,村民外出要么翻山越岭,要么乘船渡海,直到20多年前打通了一条隧道,才让这个“隐秘”的村落和山外繁华的渔港小镇连接起来。
今年66岁的刘宗平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在60岁“退休”之前,他已经当了45年的渔民。不过,他的退休可不是养老赋闲,而是另一场创业的开始。记者看到,穿过沙塘湾隧道直抵海边,右转就是串珠成线的民宿集中区,刘宗平的民宿就开在了路口的第一家,位置“首当其冲”,名字“直来直去”:沙塘湾民宿。
沙塘湾民宿一共4层,20间客房,在楼顶可以直面壮阔的大海,海天一色的美景尽收眼底。这几年,几乎是在刘宗平的眼皮底下,村里的民宿开得越来越多:在石阶、原木、落地窗等现代元素的点缀下,简约大气,远远望去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
“北漂”20年的村民回乡吃上旅游饭
开民宿的村民中,有“北漂”20多年后回到家乡创业的陈斌强。“这里就是我家,海边生,海上长。”今年46岁的陈斌强是沙塘湾村委会委员,在海边开了一家“海上日出”民宿。严格地说,陈斌强是名“渔N代”,祖祖辈辈都是渔民,但他只在海上待了很短一段时间,“以前放暑假的时候出了3次远海,受不了,吐得不行”。后来,他“上岸”了,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家乡。
陈斌强的哥哥这几年仍在捕鱼,于是,他租了哥哥的房子,打造了这家现代化别墅。这处环境清幽的所在,花团锦簇,可以品茗,可以商谈,可以休闲……落日余晖下,海风轻拂时,就是他和游客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据他介绍,店里的店长、管家、服务员、清洁工都是附近的村民,带动了一批人就业。
沙塘湾村委会副主任李志龙介绍,现在村里共有8家民宿,接下来,还会打造更多的民宿和配套产业,如酒吧、餐饮等。5月份,一批已经签约的房子也将动迁,同时对老房子也加以保护……
从单一“海上捕鱼”到多元“海陆结合”
沙塘湾村的蜕变,只是象山县依托特色渔文化核心内涵,发展以民宿、餐饮为主体的文旅消费集聚产业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市完成了15项重点文化元素解码工作,打造了象山特色海洋渔文化标识;与此相应的是,文化类规模景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市级旅游研学基地、乡村文旅周末剧场……一个个文旅项目“拔地而起”。
如何将渔文化和渔旅游有机结合,一直是我市文旅部门倾力实践的重点。赶海扬帆等6条海洋渔文化体验产品线路、海岛洗肺之旅等7条疗休养定制游线路、东部黄金海岸旅游线等4条自驾游线路,再加上13家非遗民宿、13条非遗旅游路线、14家非遗体验基地等业态的打造,推动了渔民从单一“海上捕鱼”到多元“海陆结合”的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象山县全力推进国家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多样化产品开发,拓宽个性化旅游线路,深耕品质化融合业态,做强特色化商贸服务。目前,该县共有民宿1203家,床位数23243张,占全市65%以上;助力113名生活困难渔民脱贫致富,拉动旅游经营收入2500万元,形成了一套渔文化、渔旅游产业共建、共享、共富的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