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开启云端种田模式,这些在北京市顺义区已经变为现实。记者从顺义区农业农村局获悉,顺义区通过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传统菜田提质升级,目前全区4100余栋蔬菜大棚和150块露天菜田已建成“数字菜田”。

“数字菜田”分布于张镇、木林镇、龙湾屯镇、赵全营镇、高丽营镇等15个镇,设置大棚环境监测设备、农田小型环境气象站、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等,帮助种植户通过设备监测大棚作物需要的生长条件,智能控制各设备的工作状态,实现数字化管理,蔬菜种植达到降本增效。

在顺义区南彩镇西红柿育种基地,北京天农嘉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郭泽红正在熟练地操作着卷帘机,“以前一个人只能一个一个操作,费时费力,现在的卷帘机系统可以同时操作四五个,提升效率特别明显。”她说,公司有种植大棚76栋,其中安装了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20台,自动卷帘机10个,农田小型气象站76个,使用这些设备,种菜越来越简单高效了。

记者在基地大棚内看到,西红柿秧长势旺盛,一个个西红柿红彤彤的。大棚内部,“数字菜田”控制箱、物联网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一目了然,它们全天候“驻守”在大棚内采集着农作物的生长数据,并将信息回传至“数字菜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开手机端的“数字菜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作物生长环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实时显示。从以往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熟练地“云端”巡田、远程管理、数字化管理,顺义区农民种菜越来越从容和自信。数字菜田项目承建单位北京福通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经理杨恒表示,以前是凭经验,现在是智慧种田,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运用,数字菜田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丰富。

“数字菜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准确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周期性环境数据,及时提供病虫害等异常预警信息服务;实现蔬菜种植农事生产活动在线化和数据化,提高蔬菜生产标准化水平,为质量安全追溯和大棚房使用监管建立数据基础;对化肥、农药农资出入库和使用情况进行数字化记录,提高农资精细化管理和蔬菜产品安全管理能力。杨恒表示,通过大棚内物联网设备采集的信息汇集到平台上,每个农民可以看到自家大棚种植的数据,通过手机就可以远程操控水肥一体机和自动卷帘机,在家就可以种大棚了。

顺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根据经验种菜,现在实现种菜精细化、大数据管理,同时新建的“数字菜田”监管中心、农情监测指挥中心等也帮助生产管理实现数字化实时监管,该区农业农村局可以根据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

顺义区将全区近100家蔬菜种植经营主体的152个园区纳入“数字菜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管理。目前,全区已实现菜田信息化建设覆盖面积近2.5万亩,信息化应用覆盖率达到40%以上。(李在滨 记者 芦晓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