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企业与投资者掘金的热土。
据中指研究院近期报告数据,2021年,新能源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均值达到135.49亿元,同比增长25%,增幅比上年扩大了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能源上市公司市值应声上涨,2021年12月31日均值为334.29亿元,同比增长了53.53%。
(相关资料图)
不过,市场快速爆发之下,概念炒作、非理性投资、财务稳健性等矛盾也显露出来。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专访了中指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负责人蒋云峰,聚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水平、发展瓶颈与解决之道。
在蒋云峰看来,新能源产业存在大而不强、需求错位等问题。面对大变局时刻,新能源企业必须随时做出调整,适应市场,才能抓住机会。
补贴滑坡、负债扩张企业如何防范流动性风险?
新能源无疑是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最亮眼的板块之一。据中指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17年以来,新能源上市公司总资产连续4年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企业或是跑马圈地,或是扩大生产,或者跨界转型,到2021年,新能源上市公司总资产均值达到258.10亿元,同比增长14%。
但伴随市场的加速扩张,企业负债水平亦水涨船高。2021年,中国新能源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为50.1%,同比上升了0.7个百分点。同时,新能源上市公司的现金比率均值略有下降,2021年为48.7%,同比下降了7.5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报告截图
分赛道来看,风机制造和风电运营企业的财务稳健性尤为值得关注。据中指研究院报告数据,新能源各赛道中,风机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值最高,超过了70%;风电运营企业位列第二,达到了67%。这两大赛道的现金比率水平也在所有赛道中排在末位,均在30%以下。
光伏领域紧随风电之后。其中,太阳能光伏制造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均在60%左右,现金比率均值分别为42.4%和30.1%。
目前,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府补贴或价格政策。但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熟,补贴政策或将逐步退出,未来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资金和经营压力不容忽视,企业及监管层应如何应对?
蒋云峰认为,新能源企业必须适应市场,既要有超前意识,也要有踏踏实实做经营的思想;既要利用好当前的扶持政策,也要做好扶持政策退出、企业能够保持正常经营的计划。他进一步表示,企业不能因噎废食,在部分潜力大的产业里,企业要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杠杆,可以通过加强融资来平抑资产负债率。另一方面,也要量入为出,加大销售资金的回收。
在监管侧,蒋云峰建议,第一,要适度放手企业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规范市场,避免不正当竞争;第二,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第三,要鼓励合格投资人投资,鼓励行业研究,鼓励行业优胜劣汰。
新能源产业需求仍很旺盛企业要善于适应环境
实际上,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已掀起多次投资浪潮,助推上市公司股价出现爆发式上涨。据中指研究院报告数据,2018年至2021年,新能源上市公司市值均值从109.46亿元上涨至334.29亿元,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企业的青睐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报告截图
但是今年以来,新能源赛道出现一定回调,部分明星企业市值大幅下跌。截至6月30日,新能源上市公司市值均值为320.93亿元,比2021年12月31日下跌了4.00%。其中,电机制造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两大赛道的跌幅最大,达到-16%。
新能源板块的波动与宏观市场环境不无关系。蒋云峰指出,相比其他产业,新能源表现出更强的抗跌性。不仅整体跌幅低于大盘,例如太阳能光伏制造、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风电运营等赛道依然实现了正增长。
“目前是大变局时刻,任何变局都是既有风险也有机遇的,所以对于当前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善于适应环境。”蒋云峰表示。但他也提醒,新能源企业之间的分化比较严重,少部分经营状况不好的上市公司(一般企业规模不大)急于转型新能源,虽然船小好调头,但毕竟经营水平有限,市场作为新能源概念热炒,风险较大。
蒋云峰依然看好新能源产业的景气度。据他介绍,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从量上讲,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全球占比超过3/4,累计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尽管宏观经济环境下,部分产业需求出现下滑,但新能源产业的需求仍很旺盛。
不过,蒋云峰也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如不掌握核心技术,有些优质矿产并不在国内,这些都会限制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产业需求也存在结构性错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这反映在高端市场需求旺盛,而低端市场需求不振,动力电池的发展也与市场需求有差距,导致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短等问题。另一方面,错位体现在风电、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反调峰特性,尽管部分季节电能需求量大,但供应跟不上。这都需要企业不断科技创新,解决发展的痛点。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