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五场集体采访中,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功胜出席并答记者问。他梳理了过去10年我国金融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就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介绍。


(资料图)

其中,谈及下一步金融系统工作重点时,潘功胜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稳定物价、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受访专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潘功胜此次发言的核心思想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资本市场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展望未来,我国科创企业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投融资结构持续优化

“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我们注意到一大趋势,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融合现象,在中国的金融市场是比较好的。”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

李湛告诉记者,在间接融资市场,央行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在科技金融方面,包括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方面、信贷方面以及普惠金融、中小微企业的放款方面都非常积极,有力地进行了逆周期调节。

而在直接融资市场上,最近几年的注册制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

“2019年至2021年,IPO的发行数量每年都在创新高,体现了注册制改革下IPO效率的提升,也说明监管部门努力适应企业的融资需求,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各类企业融资,包括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潜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李湛称。

IPO效率的提升也产生了多方面的正向效应。

在李湛看来,注册制改革前,企业上市有很多财务指标的限制,但在注册制改革下,很多的指标都相对灵活。北交所成立后,专精特新企业在北交所以及创业板、科创板上市也越来越普遍,对于“小巨人”企业,以及在细分领域解决国内产品被“卡脖子”问题的企业来说,都是很大的支持。

而这些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得到支持的同时,在间接融资上也获得了以银行为首的信贷支持。李湛认为,两类融资的支撑之下,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在这两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

同时,一些货币政策工具也为整个融资环境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支持。

李湛认为,当前央行所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尤其是对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的、合理充裕的货币政策的保持,不仅对企业有很强的支撑,对金融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交投的活跃性都有很大的支撑。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资金支持之外,银、证、保等监管和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使得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科创企业方面得到了快速提高。”李湛表示。

在投资端,居民的投资需求也实现了与一级市场改革的呼应。据李湛分析,2019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投资理财需求爆发,资本市场、包括传统的银行市场成为了许多居民的重要投资渠道。这一背景下,投资与实体经济融资相匹配,有利于科创企业的发展。

“投融资的契合,相关金融政策的支持,以及对细分行业专精特新企业的鼓励,都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也使得我们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充满憧憬。”李湛称。

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荀玉根亦指出,当下,科技创新既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复杂全球背景下的迫切需要。借鉴海外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离不开直接融资的配合。

据他介绍,1980年代美国经济转型期间,股权融资在美国非金融企业融资方式中的占比从35%升至50%。在我国,过去的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而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目前我国直接融资比重已经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直接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2%,而2021年以来至2022年8月,我国新增直接融资占同期社融增量的36%,较“十三五”期间明显增长。

其中,第三产业在我国GDP中的占比已从2010年的44%升至2021年的53%,而同期美国第三产业占比从76%升至81%。他表示,从股市结构来看,消费与科技板块在A股中的总市值占比已由2010年的22%上升至2021年的45%,同期美股消费与科技占比由52%升至66%,可见资本市场的改革正不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成熟市场转变。

“直接融资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助力,2010年以来我国逐步进入产业结构转型期,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已明显优化。”荀玉根认为。

资本市场改革推动直接融资大发展,助力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荀玉根预计,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的融资需求。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