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1月2日,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气象局、林草局五部门发布《“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称“《规划》”)的通知,提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目标,深化生态环境健康、化学品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研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等发展目标。

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未来我国将加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以持续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的治理能力。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的处理处置、清洁能源供应体系、资源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及设施等领域的研究有望作为重点进行建设。

《规划》明确了十大重点任务,并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完善资金投入结构,拓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创新的力度,激励企业增加生态环境科技研发经费支撑,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联动的科技稳定投入新机制。加大生态环境领域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注重提升生态环境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建立对非共识的探索性风险资助机制,增加企业资金、风险基金、金融投资等资本对本领域发展的投资渠道。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规划》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机制改革,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与金融服务的结合。如在清洁能源改造和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方面,金融资本会给予大力的支持,而在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新技术研发相对缓慢,资本投资意愿较低,《规划》对生态环境领域冷门学科支持,意在拓宽相关领域科技融资渠道。

王鹏说:“目前金融资本对于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较为多样化,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股权投融资等。在政策推动下,金融资本有望加强对生态环境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对新污染物治理、海洋等特殊场景的技术研发支持力度,也将催生多介质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企业的出现。”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对记者补充道,在政策引导下,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推广地热能规模化应用等,正在成为未来减排与替代技术研发的重要抓手。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