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晚间,人民银行网站发布公告,回应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外汇”余额增加原因。
近期,《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11月末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外资产项下外汇项余额213773.49亿元人民币,较10月末环比增加636亿元。
国外资产项下外汇一项通常被称为外汇占款。在2001年后,外汇占款快速增长曾经引发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被动扩表。彼时,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外汇占款向市场投放基础流动性。其具体表现路径为,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购汇,产生外汇占款,同时人民银行向银行间市场投放基础货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汇占款持续增长,并于2014年5月达到峰值。在2013年下半年至2015年“811”汇改期间,强美元加大了人民币贬值压力,稳定人民币汇率消耗了一定外汇储备,引发外汇占款下降。随后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投放基础货币。
在历史上,外汇占款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保持了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外汇占款使用人民币计价,美元较人民币走强必然引发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储备规模上升。而在2014年人民银行对通过外汇占款途径投放基础货币的依赖降低后,外汇占款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进一步增强。
2022年11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相较10月末贬值2.15%,但外汇占款余额环比却增加636亿元,与历史经验规律不符。对此,人民银行以商业银行外汇资产风险准备置换进行解释。
2007至2008年,人民银行允许部分商业银行以外汇资金的形式,代替人民币资金来交存部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以支持商业银行建立相应的外汇资产风险准备。2008年以来,部分商业银行自愿将交存的外汇资金,逐步置换回人民币形式。近期,部分商业银行继续置换剩余的外汇资金。
按照人民银行所述,外汇资金先以存款准备金形式存在于准备金账户中,在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项下,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项目之中。由于人民币与外汇资金置换,准备金账户余额应无明显变化。这一过程不涉及资产项下的“外汇”科目,“外汇”科目余额增加只可能是商业银行在置换准备金后,将获得的外汇资金向人民银行进行了结汇操作。
而在2022年3月以来的人民币走贬过程中,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结汇只会减少银行间市场上外汇资金的供给规模,从而引起人民币相对外币继续贬值。人民银行并未对这一过程进行窗口指导,并专门以答记者问形式向外答疑,表明外汇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可进一步确定汇率管理模式为以价格为主。同期人民币汇率在年内首现升值,也显示汇率弹性不断增强。
此外,自2023年1月3日开始,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时间延长至北京时间次日3:00.按照外汇交易中心披露的数据,工农中建等16家会员机构在首日的延长交易时间段内,共达成交易1.28亿美元,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交易品种,涵盖询价和撮合等交易模式。
无论是主动公告“外汇”余额变化原因,还是延长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时间,都表明外汇市场建设更趋公开化、透明化和国际化。这有助于拓展境内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促进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协调发展,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