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作为贯通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记者在亳州市蒙城县调查采访时发现,大大小小的冷库不仅建到了田间地头,解决了“卖菜见不得光”的难题,还和烧烤产业建立了“牵手之约”。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去看看。

在亳州市蒙城县双李村蔬菜车间,70多位村民今天的任务是剥葱,近10吨的大葱去皮掐须,和土豆等蔬菜一起进入村里的冷库。蔬菜在冷库进行一夜的预冷后,温度会降到0度,即便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运输,到了批发市场依然“颜值在线”,也能卖个好价。而在过去,当地菜农们半夜起来收菜是常有的事。

亳州市蒙城县双李村 党支部书记 丁静雯

(过去)要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就要运到鲜销市场,(如果)晒蔫掉了,然后卖相不好看了,然后你比如说土豆如果晒的话,它会发绿、发青。

“卖菜见不得光”的痛点,到2023年村里有了第一座冷库得到解决,而冷库的好处还不止于此。

亳州市蒙城县双李村 党支部书记 丁静雯

我们冷库有6个库。(记者:有6个?)现在库里面放的有土豆,还有白菜,等这个月底他们这个货走走,下面月底就开始上西兰花了,所以说库不闲着,库一不闲,我们老百姓就有活干。

亳州市蒙城县双李村 村民 胡月芳

剥剥,挣个小钱,一天也挣个六七十块钱,手快的能挣个百把来块钱。

靠着冷库建起了蔬菜车间,村民在这里剥一斤大葱挣一毛五分钱,削一筐土豆挣20块。等西兰花大面积上市,还有摘叶子和分拣的活可以做。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村头冷库的造价是300万元。一个种蔬菜的小村哪来这么大的手笔?在县里成立的农业投资公司里,记者找到了答案。从2019年开始,蒙城县通过融资,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13亿元投入,5年时间,构建起一张覆盖县、乡、村的冷链物流网。

亳州市蒙城县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专班办公室 主任 张军

这个就是蒙城县,我们县的冷链物流体系的布局的一个图,中间这个绿点就是我们城区的一个骨干冷链物流园,还有这些17个红点分布在17个乡镇,每个乡镇有1个镇级的冷链基地,我们还有56个,各个村级地头的冷链设施。这边这张图是我们现有的种植基地,这个种植基地的各个基地的分布和那一张(冷链)图的基本上是重合的。

亳州市蒙城县是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0万亩,产量101万吨。依托“1+17+56”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当地不仅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更通过“村头车间”模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在蒙城县双涧镇的这个冷库,记者居然看到了来自阿根廷的深海鱿鱼。它们全部来自上海的一家远洋捕捞公司,一年6万吨的捕捞量,有八成流入了蒙城,在这里加工成鱿鱼板、鱿鱼须等成品,卖到全国各地。

亳州市蒙城县冷链物流车 驾驶员 刘亮

这车货发我云南昆明,平时发往云贵川、江浙沪居多。这车货大概有六七吨货,主产鱿鱼系列。

冷库里装着原料也装着成品,一进一出,就是上亿元的大生意。像这样一个加工车间,可以容纳300人就业,一天处理鱿鱼原料20吨。

亳州市蒙城县李大塘村 村民 孙连英

我们这是计件工资,然后一串是一毛钱。(记者:您一天能串多少?)3000串左右。(记者:300块钱)对,300(元)左右。

从建设之初,蒙城县就为每个冷库配套了生产车间。目前,依托乡镇一级的冷库建了7个加工烧烤食材的车间,3个已经投入使用,4个将在今明两年投产。村民们串鱿鱼,也串鸡翅、牛羊肉。一个个不起眼的冷库和车间,对产业的拉动却超出想象。

安徽农兴食品有限公司 总经理 李光强

比如我们用的竹签,我们隔壁的附近的村办企业,就是用皖南大量的毛竹加工成竹签给我们厂做供应,还有(距离)10公里左右的包装厂,也是给我们做内外包供应。

李光强给记者估算,当7个车间马力全开以后,烧烤食材单品深加工的产业规模可以突破20亿元。不过,当地政府在算的是一笔更大的账。在蒙城城区的这个库容20万立方的冷库,是蒙城冷链物流网里最大的一个,围绕这个冷库,一个集成了中央厨房、加工厂、烧烤食材研发中心、电商直播间等功能于一体的烧烤产业园已经完工,部分车间今年6月份即将启用。

联播快评:零度空间点燃乡村振兴热力

冷库虽小,却链起了大产业。冷库是“村头车间”,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是“产业引擎”,吸引远洋鱿鱼落地加工;更是“创新平台”,孕育出20亿级的烧烤食材产业集群。从“卖菜见不得光”到“24小时锁鲜加工”,蒙城县用“1+17+56”的冷链网络,不仅破解了农产品保鲜难题,更串起了一条从种植到加工、从乡村到城市的增值链条。冷库里的温度虽低,但它点燃的,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热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