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历史上有哪些名字?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意为“团结”、“联合”、“协助”之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文文献对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4世纪文献中称为“袁纥”。6世纪末、7世纪初文献中称为“韦纥”。788年以前文献中称为“回纥”。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称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称为“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为“回部”、“缠回”。1935年称为“维吾尔”,并一直沿用至今。

维吾尔族有没有自己的文字?

维吾尔族使用文字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采用不同的字母系统书写自己的语言,文字名称也不相同。8世纪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回纥人曾用突厥如尼文。9世纪至15世纪之间,今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以及葱岭西的回鹘人都曾使用过以粟特字母为基础的回鹘文,但各地区使用的时间长短不同,东部的回鹘佛教徒使用的时间最长。葱岭西回鹘和葛逻禄等部建立的喀拉汗王朝自10世纪信奉伊斯兰教后,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称为王朝突厥文。这种文字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在15世纪基本取代了回鹘文,成为维吾尔族和新疆、中亚一带突厥语诸族通用的文字。由于起初主要使用在原察合台汗国的领地,故称为察合台文。现行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经过不断改进和补充,迄今已成为维吾尔族全民通用的文字。1960年,曾进行过拉丁化的文字改革,但由于全面改用新文字的条件尚不成熟,故1982年9月起停止使用新文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