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炎,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4年回国,先后担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等职,组织领导了一系列罢工斗争,1927年与周恩来、罗亦农等组织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7月2日因叛徒出卖被捕,19日英勇就义,年仅26岁。
“处此万恶社会,不奋斗何以为人”
赵世炎生于1901年,4岁入私塾,11岁进龙潭高级小学堂读书。学堂教师王勃山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赵世炎在外从军的二哥赵世珏也是同盟会会员,受他们反帝反清思想影响,赵世炎痛恨帝国主义和卖国政府,他用后人赞扬岳飞的诗句“上下三千年,古今第一人”激励自己,以“生今之世,处此万恶社会,不奋斗何以为人也”鞭策自己,决心以民族英雄为榜样,为拯救中华民族而献身。
1915年8月,赵世炎到北京求学。其时正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赵世炎受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影响,活跃于演讲会,勤于向报刊撰稿,热情投入新文化运动之中。
1917年,赵世炎结识李大钊。李大钊十分赏识年轻的赵世炎,并介绍其加入少年中国学会。赵世炎曾在笔记中提到:“李先生可算是我的导师,也是我的引路人。”在李大钊的引导下,赵世炎先后参与创办并主编了《平民周刊》、《少年》半月刊和《工读》半月刊等进步刊物,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五四运动爆发后,赵世炎当选为师大附中学生会干事长,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游行示威,大声疾呼:“我们为了救国,必须起来反对,不能再埋头读书了。”彼时,赵世炎还只是一名中学生,但已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
“翱翔四海求真理,胼胝甘为劳动人”
1920年5月,赵世炎从上海出发,登上了法国远洋航轮“阿尔芒勃西号”,开始了赴法勤工俭学之旅。
为深入了解工人情况,赵世炎辗转于赛克鲁工厂和三得建铁厂等地,与华工们一起从事最艰苦的工作。他为华工们读报讲课,还定出教育计划,向他们揭露中国反动政府的欺骗行为和罪恶行径,启发他们认识自己所受的剥削和压迫。他与李立三等组织华工组合书记部和劳动学会作为领导华工的核心,并编辑发行《华工周报》,掀起华工争取人身自由的浪潮。“赵先生”成为华工们的主心骨。这段生活使赵世炎深深体会到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他非常感慨地说:“对工人,你只要能深入下去,和他们共同生活,帮他们做事,体贴他们,一旦他们相信了你,心肝都可以挖给你。”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赵世炎仍坚持每天至少三小时的学习。他抓紧时间大量阅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傅钟等人曾回忆:“如果没有世炎同志经常向大家讲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还不可能懂得那么快。”赵世炎曾对旅欧同伴讲:“我们漂洋过海遥遥数千里来到法国,总要学到一点东西才好回去。”通过勤工俭学期间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磨炼,赵世炎思想日渐成熟。
“五四以后,历史对我们这一代青年提出了一个庄严的号召:发动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注定了中国将产生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一个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带着这种历史自觉,1921年2月,赵世炎与周恩来、张申府等发起组成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赵世炎当选为书记。1922年秋,中共旅欧总支部成立,赵世炎被选为总支部委员和中共法国组书记。赵世炎的组织领导能力在此时已得到充分展现。蔡畅曾赞美他:“世炎和恩来全身都是聪明。”聂荣臻回忆说:“世炎同志的特点是聪明、活跃、很能接近群众,我们都很崇拜他。在法国的时候,开大会总是选他作主席……”
“三次起义君前导,争得红旗沪上飘”
1924年秋,赵世炎回国。1926年5月,赵世炎调上海工作,他以施英为化名,组织上海工人举行了一系列规模浩大的罢工运动。他深入工厂了解工人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并及时总结经验,撰写指导上海罢工的文章,使斗争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1926年10月,为配合北伐形势,中共上海区委讨论举行上海暴动事宜。因为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敌我力量悬殊等诸方面原因,前两次武装起义均告失败。1927年3月,北伐军逼近上海,赵世炎与周恩来、罗亦农等精心制定计划,发动、指挥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赵世炎亲临火线指挥纠察队员战斗,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完全胜利。赵世炎在工人运动中不仅显示出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也展现出高度的理论水平,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党初期党的建设等作出很大理论贡献。
“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工人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白色恐怖弥漫上海。1927年6月26日,中共江苏省委开会时遭到搜捕,陈延年、郭伯和、黄竞西、韩步先遭到逮捕。被捕的韩步先当了叛徒,向敌人供出了施英(赵世炎的化名)的住所。
7月2日下午,敌探包围了北四川路志安坊190号赵世炎的住所。赵世炎被捕后,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仍坚贞不屈。经两名叛徒指认,他自知身份彻底暴露,已抱定必死之心,凛然承认自己就是共产党员施英:“你们只能捉到我一个施英,要想从口里得到半点机密,那是枉费心机。”最后一次提审,他写下整整八页纸的遗书,慨然道:“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经布满大江南北,一定会成长茁壮起来。共产党最后必将取得胜利……”1927年7月19日,赵世炎于上海枫林桥畔英勇就义。
赵世炎的牺牲,使党的事业受到巨大损失。上海、北京的党员、工人无不因痛失优秀的领导人而悲痛。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发表悼念文章说:“赵世炎、陈延年二同志之死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最大损失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留下了虚空”。称颂“赵世炎是上海无产阶级真实的首领”,“是上海工人三次暴动的指导者”,“是上海总工会和纠察队的灵魂”。赵世炎用他短暂的一生和全部的青春热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篇章。
(记者:何羽(党建读物出版社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