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服务实体经济是大商所的宗旨和使命。作为现代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和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要素市场,大商所不断探索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模式,效果显著。日前,由期货日报、华西期货联合主办,大商所特别支持的“DCE·产业行——期货大家谈: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线上系列活动的第五场会议中,大商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对大商所“三农”服务的探索实践、“保险+期货”基本情况、“农民收入保障计划”等进行了情况介绍。
2015年,大商所在国内首倡“保险+期货”模式,在辽宁锦州义县落地国内第一单“保险+期货”项目试点,也开启了期货市场深耕“保险+期货”模式服务“三农”的篇章。
据悉,之前农民获取信息渠道有限,信息准确性难以保证。大商所通过短信的形式为农民免费发送包含农产品期现货价格的市场信息,解决长期困扰农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探索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新路径。2005年大商所推出“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把期货价格送到乡村田野,把农民请到期货课堂,推动“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经营模式试点,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
生猪养殖业离不开保险。过去由于缺少有效的对冲手段,保险公司只能承担巨额赔付风险。生猪期货推出之后,保险公司通过向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转移价格风险,实现了有效的价格风险分散与对冲。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商所始终推进“保险+期货”可持续发展,引导市场各方正确合理认识“保险+期货”背后的风险管理本质。2023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饲料养殖专项的支持力度,同时提升了对产品标的、产品结构、项目周期的标准化要求,并基于此进一步优化项目申报机制,其中,生猪项目的可选运行周期为2—6个整月,期货公司可以结合市场价格走势等因素,在年底前的每周提交立项申请,随时随地满足更广泛的农户群体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需要。